今日,科創板迎來了首家以混合云為主營業務的公司——青云科技。
成立于2012年的青云科技,現已成為國內混合云領域的領跑者之一。不過,在公司董事長、CEO黃允松看來,青云科技并不過度關注外界給公司的標簽,真正關注的是客戶的需求,以及自身是否具備為客戶解決問題的能力。“‘云之基石,自由計算’是公司成立至今一直沿用的slogan(口號),我們希望能夠成為用戶可依賴的基石型合作伙伴,尊重用戶需求,讓用戶在堅實的基石平臺上,自由創新業務。”
做解決問題的公司
2012年,從IBM中國軟件開發實驗室離開的黃允松決定創業。黃允松并不急于求成,而是花了大量時間閱讀各種行業報告。“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碼農,我做任何決策只相信數據。”黃允松表示,創業之初,他把IT行業過去5年的報告仔細研究了一番。
“公司創立時,就是要解決IT系統成本高、復雜程度高和專業程度高這三個問題。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公司2011年的IT支出已達到3.6萬億美元,這個龐大的數字讓我們看到了IT系統升級的廣闊市場。”黃允松表示,公司創立的初心是要做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信賴、可依賴的基石型合作伙伴。
創業2年后,青云科技通過技術研發,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打造了功能完善的云服務體系,在早期中國公有云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在黃允松看來,規模化實踐是信息科技行業最佳的驗證之道,也是公司選擇公有云起家的原因。2年實踐后,青云科技的技術和產品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肯定。
2014年起,青云科技將核心技術從公有云服務中解耦并產品化,形成了可獨立交付的云產品,并順勢進入私有云領域。經過多個大型客戶的實踐后,青云科技將兼顧公有云和私有云兩者優勢、能夠便于企業更為靈活調度IT資源的混合云,確定為公司的技術路線。
在黃允松看來,決定一家云計算公司能夠成功的因素不取決于云服務形態,重要的是具有能夠為客戶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和客戶去談公有云、私有云這些概念,也沒有客戶主動和我們提公有云還是私有云,客戶的需求從來都是能否解決問題。”黃允松告訴記者,比起云服務商的底層技術,客戶關心的是自身業務能否借助云技術取得更好發展。
“企業基本上都會需要混合云。”黃允松說,單一公有云難以滿足大型企業對數據可控性和合規性的要求,單一私有云又存在資本支出高昂、資源部署周期漫長等缺陷,而混合云綜合兩者優勢,成為最受企業歡迎的上云模式。
數據驗證青云科技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根據RightScale的調查數據,84%的受訪企業采用多云戰略,其中采用混合云的企業比例由2018年的51%提高到2019年的58%。根據信通院的調查數據,我國采用混合云的企業比例由2016年的11.8%上升至2019年的14.8%。
和頭部企業做生意
2015年,青云科技轉向私有云業務后的首個客戶是招商銀行,而彼時公司員工尚不足30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從何而來?黃允松表示,公司尋找潛在客戶時就認定了行業頭部企業的目標,拿下行業中的領軍企業更是對企業實力最好的宣傳和背書。
據黃允松回憶,和招商銀行最早接觸是在2014年下半年。作為國內股份制銀行的領軍者,招商銀行彼時有強烈的上云意愿。經過兩輪PoC測試后,青云科技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2015年初,青云科技正式成為招商銀行新一代DevOps應用云項目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雖然最開始和招行的合作項目規模不大,但都是在關鍵的生產環節。通過一系列產品優化和修復,我們和招行的合作做到了雙贏。”黃允松告訴記者,幾個月的合作時間讓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有了大跨步的提升,為此后進軍銀行保險業打下堅實基礎。不久后,帶著與招商銀行合作的寶貴經驗,青云科技又敲開了中國銀行的大門,并在此后成為銀保監會的供應商。
公開信息顯示,青云科技如今在金融領域的客戶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太平保險、海通證券等業內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正如黃允松所言,青云科技目前在每個細分行業的客戶,基本以頭部客戶為主,例如:能源領域的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北京市燃氣集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通信領域的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傳媒領域的人民網、環球時報在線,交通領域的中國國際航空、四川航空,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等。
“有很多人質疑青云科技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太小,不具備與阿里云、華為云這些資金雄厚競爭者競爭的實力。事實上,我們和這些競爭者不在一條賽道上。公有云賽道確實需要大量資本投入來均攤成本,但青云科技的目標群體是優質行業的頭部客戶,最重要的不是規模,而是能力。”黃允松補充道,從市場規模來看,2019年中國云計算的滲透率只有10%左右,還有很大想象空間。
發力“四新”業務
如今,銀行、保險、能源、交通是青云科技的四大核心行業。登陸科創板后,青云科技計劃在制造、政府與公共事業、教育和醫療“四新”領域進一步發力。特別是制造業,黃允松介紹,公司眼下正在長三角地區積極拓展業務。
截至目前,青云科技在“四新”領域的市場拓展已經取得一定成績。制造業方面,公司現已開拓了鞍鋼集團、本溪鋼鐵集團;教育和醫療方面,青云科技拓展了清華大學、陜西科技大學等客戶。此外,公司近期還與陜西省政府、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等政府機構達成了合作。
“我們現有的銀行、保險、能源客戶大多數總部集中在北上廣深,但優秀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分散在全國各地。因此,公司下一步將拓寬渠道,在以省會為主的二線城市派駐員工。”黃允松認為,目前公司的商業組織過于集中,二線城市的下沉將作為公司的短期目標,中期目標不排除繼續下沉到三線城市。
談及青云科技盈利的話題,黃允松表示,造成公司現階段虧損的原因主要是由公有云業務造成的,而公司在銀行、保險、能源、交通等行業的銷售收入有著很高的年增長率。“我非常確定公司已經度過了虧損峰值,接下來公司的虧損幅度將逐年收窄。”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