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學毅 見習記者 曹琦
4月28日晚間,贛鋒鋰業(002460)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報告,當期實現營收16.07億元,同比增長48.94%;凈利潤4.76億元,同比增長6046.30%;基本每股收益0.36元。同時,公司預計2021年1-6月凈利潤8億元-12億元,同比增長411.23%-666.85%。業績大增的原因主要系鋰鹽產品銷售量價齊升,公司鋰電池產品逐步放量所致,
贛鋒鋰業是國內鋰系列產品供應最齊全的制造商之一,公司產品覆蓋上游鋰資源開發、中游鋰鹽深加工及金屬鋰冶煉、下游鋰電池制造及退役鋰電池綜合回收利用等全產業鏈。“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產業鏈長,從礦石開采到電池回收各個環節都已打通,報告期內公司繼續加大了對優質鋰礦資源的布局,因為鋰礦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可以低成本開發的更加有限。”贛鋒鋰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通過在全球范圍內的鋰礦資源布局,贛鋒鋰業分別在澳大利亞、阿根廷、愛爾蘭、墨西哥和我國青海、江西等地,掌控了多塊優質鋰礦資源,形成了穩定、優質、多元化的原材料供應體系。
今年3月份,公司及全資子公司青海良承礦業有限公司以自有資金14.7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朱乃亮、西藏鴻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伊犁鴻大100%財產份額。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持有伊犁鴻大0.18%的財產份額,青海良承持有伊犁鴻大99.82%的財產份額,進一步保障了上游優質鋰原材料的穩定供應。
2021年,贛鋒鋰業還將通過進一步勘探,不斷擴大現有的鋰資源組合,并逐漸側重于鹵水及鋰黏土等資源的提取開發。例如積極推進阿根廷Cauchari-Olaroz鋰鹽湖項目的開發建設,該項目計劃于2021年完成大部分項目建設,并且于2022年上半年試車生產。
同時,進一步加快墨西哥Sonora鋰黏土項目的建設工作,力爭將該項目打造成全球黏土提鋰的領先項目。繼續積極探索進一步取得鋰資源的可能性,豐富優質鋰資源的核心組合,為中游及下游業務進一步提升提供可靠且優質的鋰資源保障。
在中游鋰鹽深加工及金屬鋰冶煉方面,贛鋒鋰業通過一系列擴產措施滿足了鋰需求的不斷增長,尤其是去年四季度公司馬洪三期年產5萬噸氫氧化鋰產能投產,目前生產線運行良好。
新增的生產設施將擴充公司的產能以應對業務的快速增長,公司將根據未來鋰產品的市場需求變化和評估選擇擴充產能,并計劃于2025年形成年產10萬噸LCE礦石提鋰、10萬噸LCE鹵水及黏土提鋰產能。同時,公司看好更長期全球范圍內的鋰市場發展,未來要形成不低于60萬噸LCE的鋰鹽供應能力,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更具競爭力的鋰資源項目儲備。
目前,贛鋒鋰業與德國寶馬、特斯拉、LG化學均有合作,其中向特斯拉供應電池級氫氧化鋰產品,年采購數量約為公司電池級氫氧化鋰當年總產能的20%。贛鋒鋰業還向LG化學供應氫氧化鋰和碳酸鋰等產品,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公司及贛鋒國際有限公司向LG化學銷售的氫氧化鋰和碳酸鋰產品總量共計9.26萬噸。
“特斯拉是公司主要的客戶之一,一直以來雙方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公司給特斯拉供貨價格隨行就市,鎖量不鎖價。”公司上述負責人表示。
“去年下半年以來,鋰鹽行業景氣度提升,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價格持續上漲,今年一季度鋰鹽價格仍處于上升周期,公司通過產能爬坡帶動產銷量提升,導致產品量價齊升。”清暉智庫創始人、經濟學家宋清輝告訴記者。
為延長鋰鹽產業鏈、支持未來增長,贛鋒鋰業正在積極開發及升級現有鋰電池生產,開展新一代固態鋰電池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建設。據了解,浙江鋒鋰第一代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產品已通過多項第三方安全測試和多家客戶送樣測試,能量密度達235~280Wh/kg。目前公司研發的第二代固態鋰電池,基于高鎳三元正極、含金屬鋰負極材料,產品能量密度超過350Wh/kg,循環壽命接近400次。
而在鋰電池回收業務方面,贛鋒鋰業同樣走在行業前列,2021年3月,公司與深圳市科信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積極探索高效、務實的合作模式,并發揮各自在行業領域的先導優勢,在新能源電池、通信基站儲能、數據中心儲能及電池回收等資源再生項目進行全面合作和資源共享,實現互利共贏。
根據現有規劃,贛鋒鋰業將建立每年可回收10萬噸退役鋰電池的大型綜合設施,并通過擴充鋰電池回收業務產能及在回收及再利用退役電池方面的專長繼續向下游拓展業務。
(編輯 白寶玉)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