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映泉
有“中國家電之都”美譽的廣東順德,誕生了美的、格蘭仕等在內的多家全球家電龍頭企業,也由此衍生出一條從五金配件到電機、家電控制器、壓縮機等在內的全球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家電配件產業鏈。優質的產業鏈土壤在滋養巨頭的同時,也滋養起一大批以創新為驅動的小家電企業,小熊電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5年,幫老板干了10年家電研發的李一峰帶著20多萬元的積蓄下海創業,自己當起了老板,在小家電這個競爭激烈的“紅海”中,短短十幾年從零做到如今36.6億元的年營收額,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作為一個年輕的品牌,小熊電器是怎樣起步,并在一眾企業中脫穎而出的?近日,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帶領“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采訪團實地走進小熊電器,與董事長李一峰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電商紅利撬開第一桶金
周一:李總,從履歷來看,您是技術出身,畢業于哈工大,多年從事技術工作,能否分享一下您從技術人員到企業家的創業之路?
李一峰: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講,從哈工大電器專業畢業后,我就長期在家電行業從事技術研發工作。10年時間,從技術員、工程師一步步做到研發負責人,自我感覺走了一條比較扎實的路,也曾經在創業和繼續打工之間猶豫了一段時間,最后終于在2005年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下海了。
回看創業之初,確實很不容易。我們開發的第一款產品是酸奶機,當時市面上還比較少見,產品設計出來后很難找到工廠為我們代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帶著兩三個人在一間70多平米的出租屋里,完成了第一批2000臺酸奶機的加工。
周一:您最早的那一批訂單是怎么來的?
李一峰:現在來看,當時我們剛好趕上了中國互聯網電商大發展的一個時期。我們最早的渠道是搜索平臺和網絡貿易平臺。當時做網絡推廣的成本也非常低,主要就靠自身勤奮,盡可能多地發布信息,提高曝光率,通過這種方式和最早的一批客戶建立了聯系。
周一:小熊在創業之初就具備了較強的互聯網基因,您怎樣看待這對企業后來發展的影響?
李一峰:我一直認為,企業的發展一定要和外部環境相匹配。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的資金很少,所以沒有條件做常規的大眾化家電品類,只能把資源集中在酸奶機這樣一個小眾的創新產品上。
確定了產品方向后,在渠道方面,我們也將重點放在了互聯網上。2005年剛好也是國內互聯網電商開始萌芽發展的初期,互聯網從早期的一個溝通交流的工具,逐步開啟向電子商務的應用升級。再加上當時處于創業初期,我們非常用心地在網上做推廣和溝通交流,想方設法地贏得客戶信任。現在回過頭來看,小熊電器的成長確實在一路上享受到了我國電商紅利的爆發。
周一:小熊的成長享受了國內電商大發展的紅利,但如今電商整體增速不斷放緩,您認為電商紅利還能吃多久?未來會不會有衰退的跡象?
李一峰:在過去電商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小熊的發展確實得到了很大的助力。但目前我認為電商經濟還沒有到衰退的地步。我的理解是,電商已經是一個成熟的主流渠道,當前正處于穩定期的發展階段,依然會有很多變革和創新出現。例如,近年來不斷有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運營模式的出現,電商自身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
對我們而言,小熊品牌的崛起確實是在電商高速發展的時期建立起來的,現在當然不能再指望電商還能夠像十幾年前那樣爆發式增長。所以,我們更多地會將精力聚焦在產品本身,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品類,挖掘新的用戶,開拓新的渠道,其中包括線下渠道,還包括海外渠道。對于企業而言,增長的路徑還是比較多的。
用戶導向開啟品類裂變
周一:從第一款產品酸奶機發展至今,小熊電器現在有多少款產品?產品品類是怎樣擴張起來的?
李一峰:當時推出了第一款產品酸奶機之后,我們也仔細分析過它的消費人群,發現主要都是一些偏年輕的、追求差異化的人群,其中很多都是大學生或者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他們對新鮮事物都有比較高的接受度。所以基于這樣的一個用戶特征,我們就開始著手做了第一輪的產品品類擴張,比如電熱飯盒、豆芽機等。
到了2009年的時候,小熊已經形成了幾大產品品類。當時在戰略上就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是把現有的幾個品類做精做深,還是繼續擴張更多的品類?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前前后后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還請教了很多“外腦”。最終在2010年,我們定下了清晰的戰略方向:繼續擴張更多的產品線,以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
所以2010年以后,公司進一步加大了品類擴張的力度。發展至今,小熊大概已經形成超過60個產品品類,500到600個SKU(產品型號)。當然,我們大的產品范圍還是在小家電,不會跨界。
回看當時的決定,我們認為還是正確的。因為當時我們已經鎖定了目標人群,站在用戶的維度考慮他們的需求,用現在時髦的話叫“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并沒有局限于幾個現有的品類,而是用戶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
周一:有沒有分析過小熊現在的主要用戶群體?
李一峰:現在小熊的用戶群體已經比較寬泛了,從大學生開始到四五十歲的人群都會覆蓋。
其中,核心重度用戶主要集中在女性,特別是寶媽人群上。她們成家有小孩,而且有一定經濟條件,對生活品質也比較有追求,是我們目前重要的消費群體。針對這一人群,我們著重推出了一些母嬰電器,包括嬰童產品,銷量也比較好。這個群體的購買頻次比較高,有些人甚至買過十幾件小熊的產品,公司出新產品也會保持關注,對小熊品牌的認可度也比較高。
針對重度用戶的需求,我們也會在產品設計上更加注重外觀顏值,例如“萌家電”就是一個方面,給用戶傳遞一種親和感,品牌屬性也更具親和力。
周一:有沒有統計過公司發展至今一共售出過多少件產品?覆蓋了多少用戶?
李一峰:公司發展早期一年的銷售數量不大,但近幾年的規模已經比較大了。例如,2020年公司銷售的產品數量大概在三四千萬臺。據我們統計,截至2020年,購買過小熊電器的用戶數量應該已經超過了1個億。
差異化創新促良性增長
周一:家電行業的競爭這么激烈,您認為家電行業的錢好不好賺?
李一峰:家電行業也可以分為大家電和小家電,我們主要還是集中在小家電。當然,這個行業賺錢肯定比較辛苦,因為小家電本身的行業門檻并不高,從業企業的數量很龐大,屬于一個高度市場化、充分競爭的行業,企業的起起落落都很快,想要做好每天都要很拼。
但從另一維度來看,相比較大家電,小家電又是一個比較活躍和開放的細分行業,有著很大的創新空間。我們常說,大家電主要就是那幾個品類,空調、冰箱、電視等,市場常年比較穩定。但小家電多達數百個品類,而且每年都不斷地有新的品類產生,每年都會誕生一批爆款新品,這就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很好的增量空間。
從大的環境來看,小家電行業與中國整個消費升級的趨勢是高度關聯的,小家電除了具備電器的功能屬性,現在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快時尚屬性,是一種提高生活品質的商品。所以這個行業整體的市場空間還是非常大的,增長也比較良性。回看過去,基本上每年都能夠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周一:在小家電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中,您認為小熊電器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李一峰:事實上,小熊電器創業的第一天,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小熊能夠在這樣充分競爭的環境下發展壯大,一方面是我剛才說的小家電行業有持續的創新空間,另一方面就是我們追求差異化創新的競爭策略。我認為,差異化創新是比較符合小家電行業特征的一種策略。我們第一款酸奶機產品的推出,本質上也是差異化創新。一直以來,我們很少與家電同行做硬碰硬的競爭。乃至未來,差異化創新依然是小熊電器的主要發展策略。
小熊電器增長的另一個維度在于捕捉消費者習慣的變化。如今90后、00后年輕人的消費觀與上一代人差別巨大,對于新品牌的接受度和包容性越來越強,對于顏值和時尚的追求越來越高,很多傳統品牌在這些方面不一定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而這些恰恰是小熊的優勢。
事實上,這些年市場上熟知的幾家大型家電巨頭,其實很早就已經踏進了小家電領域。但由于整個市場的蛋糕比較大,再加上差異化競爭策略的體現,我們和他們在產品上還是有一定的區分,品牌都有各自的特色,沒有太多直接競爭的情況。
周一:您剛才提到小家電的創新空間很大,未來有沒有別的企業通過創新超越小熊的可能?
李一峰:是的,創新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顛覆,要么是你顛覆別人,要么是別人顛覆你。來自同行的競爭壓力,是否存在被顛覆的風險,我們對這些問題也一直都有思考。
如果說我們比較單一地依賴某幾個品類和產品,那么被別人顛覆的風險就很大,基于這方面的考量,我們采取的戰略就是更豐富的品類和更高頻地推出新品。當我們的品類足夠多,就降低了對單一品類的依賴,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被顛覆的風險。
另一方面,我們自身也把創新作為企業運營的核心,高度重視創新。在主觀上,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緊貼用戶感知他們的需求;在研發上持續加大投入,相信這些舉措能夠讓企業穩定地發展。
周一: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很多行業都造成影響,但小熊電器反而從中受益,業績一度大幅增長。如今回歸常態后,您怎樣看待疫情帶來的業績波動?
李一峰:現在回頭看一年前的疫情影響,我們也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當時疫情突如其來,對各行各業都帶來沖擊,但疫情對小家電行業帶來了相對比較正面的驅動。因為很多人必須待在家里,生活小家電的需求出現短期井噴,所以可以看到,公司去年上半年業績出現爆發性增長。
不過伴隨著疫情防控見效,到了去年三四季度,行業逐步回歸常態。現在來看,疫情在短期內加大了行業的波動,消費者的需求在短期內可能有過度釋放,回歸常態后也會帶來短期的需求下降。從長期來看,這次疫情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消費者的習慣,也讓小家電更多進入大眾的視野,其實也是一個長期的正面影響。
新時代下的管理挑戰
周一:我看公司生產線還有不少工人,公司有沒有感受到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李一峰: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大趨勢。最早在2005、2006年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當時的一線員工工資大概只有五六百元,到現在一個員工大概要五六千元,整體上漲幅度接近10倍。未來持續上漲也是大概率事件,現在整個制造業用工的需求還是持續緊張的。
周一:如今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導致用工成本上升,您怎樣面對這一壓力?
李一峰: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伴隨中國整個經濟層面不斷發展,大家的整體收入水平都在提高,這也會帶來消費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于我們消費品企業而言,這也是好事。只有大家購買力提升了,才會有更多需求出現,我們才有更多市場機會。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的上市勢必會對企業成本帶來壓力,也比較考驗企業的管理水平。比如現在90后甚至00后持續進入工作崗位,與過去老一輩工人的管理模式就有所不同。
老一輩的工人可能更吃苦耐勞,也更看重薪資收入,傳統的計件模式就比較適合。但新一代的年輕人在訴求上有所不同,不再是單一維度追求多勞多得,需求更多元化,也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尊重。因此我們現在也在不斷改善,例如飲食居住條件的提升、工作強度的控制,更人性化的激勵機制等。總體來看,我認為新一代的年輕工人也并沒有某些輿論所形容的很難管理,主要是在管理方式上要與時俱進。
除此之外,還有公司制造能力的提升。近幾年公司的工廠都在陸續建設升級,包括我們現在新搬遷的總部,也是去年底剛剛投入的新工廠。制造能力的建設相對比較重資產,在配置上也需要一些時間。當公司整個系統化的制造基地成型后,自動化程度會大大提升,對于整個的產品品控、生產效率等方面都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
“雙循環”助推
中國家電走向世界
周一:從行業角度來看,您認為中國家電行業在全球范圍的地位是怎樣的?
李一峰:我認為,從綜合能力來看,目前中國的家電行業已經走到世界前列了。行業走過了一開始的完全仿制,到掌握部分技術,再到如今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乃至引領創新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家電行業,考驗的是一整套綜合實力,包括生產制造、產品設計、技術創新等等。綜合來看,我認為中國家電行業在這些能力上都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全球絕大部分家電產能都在中國,這與行業高度市場化的特點也是息息相關的。
周一:在您看來,是什么因素推動了中國家電制造業成功走向世界?
李一峰: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家電行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開啟市場化發展的行業之一,從一開始就與全世界的企業同臺競技,沒有享受過提多產業保護和扶持政策,但在充分的市場化競爭中,反而錘煉出自身的競爭力。我認為可以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維度來分析。
從需求側來看,中國本身具有超大的消費市場,而且隨著消費能力的提升,整個市場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國人為了追求美好生活,對優質家電產品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到達天花板,這就為中國家電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需求側也會倒逼供給側能力的升級。很多年前,都是海外把創新家電產品引入中國,國內企業跟風仿制;但隨著國內消費者不斷提出個性化、多元化的要求,更貼近消費者的中國企業能夠更快作出反應,推出創新產品,然后把國內的創新成果推向世界。從家電產品創新的維度、品類的豐富度來看,現在中國已經遠遠超過海外了,也能夠向全球輸出更高質量、更具創新力的產品。
總結下來,在家電行業,供給側和需求側是一個不斷互動、不斷升級的過程,需求側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倒逼供給側能力的提升,供給側的升級又會拉動新的需求增長。事實上,這也和中央提出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高度吻合的,家電行業就是一個能夠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體現地較為明顯的行業。在我們看來,未來中國有望成為引領全球家電行業創新的高地。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