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滬市主板多家化工企業亮相業績說明會“轉型升級”主題周。恒力石化、興發集團、魯北化工、確成股份、中化國際等公司,通過視頻直錄播、文字互動、可視化年報等多元化的形式,與投資者分享公司創新研發的新進展、低碳環保的新成就,頻頻傳遞公司轉型升級的新價值。
上海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面對能源及原材料價格波動上行、疫情時有發生等挑戰,滬市化工企業頂住壓力,在守好業績的同時大力推動轉型升級,為“衣食住行用”提供穩定的上游支持,也為國家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制造業力量。
加碼創新研發發力產品升級
化工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制造強國的關鍵板塊。“十四五”規劃對化工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高端產品保障能力、核心競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為化工企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一批滬市化工企業專注主業、擷英納才、深耕研發,持續不斷在新材料開發、實現進口替代、技術升級改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向高端化、差別化、系列化方向發展。
恒力石化董事長范紅衛對公司自主研發的一系列差別化、功能性產品津津樂道:“我們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能夠量產規格7DFDY產品的公司,更是國內唯一、全球第二家能夠在線生產12微米涂硅離型疊片式鋰電池保護膜的企業。公司的超細旦纖維單絲只有頭發絲的十六分之一,技術國內首創;MLCC離型基膜國內產量占比超65%。”
磷化工龍頭興發集團也破解了諸多技術難題。公司董秘鮑伯穎告訴投資者,公司自主開發IC級磷酸、硫酸、磷酸系蝕刻液生產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進口替代,并出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黃磷和草甘膦清潔生產技術攻克行業重大技術難題,草甘膦合成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綜合單耗躍居行業前列。
深耕特種化工領域的確成股份也不斷加快技術攻關。公司董事長闕偉東表示,公司將在今年全面開展二氧化硅產品在其他不同應用領域的研發、試驗工作,以進一步拓展應用領域,打破國外化學品公司的技術壟斷,逐步實現高端二氧化硅產品的國產替代。
碩果累累背后是上市公司對創新人才、研發投入的孜孜以求。范紅衛在業績說明會上介紹,公司特別設置了《自主創新獎懲管理辦法》,對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項目通過鑒定后給予獎勵。下屬子公司康輝新材對科研人員實行積分獎勵制度,激勵員工完成專利發明到生產的轉換。引進素質高、技術高的優質人才,有力保障新產品開發,推進科研難題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截至2021年底,公司擁有專利834件,發明專利480件,國際發明專利36件。
興發集團則借助科研院所力量,攻克技術難題。據悉,公司與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合作開展了多項世界性難題的技術攻關,為公司產品升級培育新引擎。
瞄準節能環保精益降耗增效
化工企業給大眾的刻板印象是“高耗能、重污染”。近年來,隨著“雙碳”目標的逐步推進,我國能源低碳化轉型進入新階段。國務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對于化工產業先后推出能耗雙控、低效淘汰、產能整合、降油增化等調整政策,并要求行業到2025年基本形成綠色、安全、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滬市化工企業紛紛向節能、增效、環保的目標發力,為“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中化國際積極布局鋰電池回收業務,引起投資者關注。公司總經理劉紅生表示,公司已完成3000噸/年鋰電回收中試試驗并形成中試工藝包,可實現全組分資源再生利用,采用全新的綠色工藝技術低碳環保。“公司也在積極布局回收資質和渠道,已獲批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企業’(鋰電回收白名單企業),初步構建了電池回收網點+數字化回收網絡平臺商業模式,將攜手產業鏈和系統內企業,布局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劉紅生透露,預計到2025年,電池回收規模將在京津冀地區達3萬噸以上,成為區域性動力電池回收中心,到2030年實現全國總回收規模20萬噸。
魯北化工憑借循環經濟優勢實現降耗增效。據公司總經理馮祥義介紹,公司建設項目遵循“減量、循環、再利用”原則,采用先進清潔工藝,減少能耗和廢棄物的產生,從源頭做到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同時加強廢物的資源化及能源的綜合利用,追求產品鏈之間的橫向耦合和縱向閉合,發展綠色低碳經濟。
面對投資者對公司低碳創新成果的關切,范紅衛透露,恒力石化(大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計劃在160萬噸/年樹脂及新材料項目中規劃2套20萬噸/年二氧化碳精制裝置,以回收化工公司乙二醇裝置副產的二氧化碳,并制成可作為生產綠色環保的新能源電池的電解液的碳酸酯、聚碳酸酯等高端化工產品。
隨著“轉型升級”主題周進入尾聲,滬市主板2021年年報業績說明會也將迎來收尾環節。記者注意到,自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提出“建立董事會與投資者的良好溝通機制”以來,滬市公司在與投資者溝通交流方面積極性不斷提升,覆蓋范圍也實現新的突破。截至6月10日,滬市已有超1800家公司召開業績說明會,其中滬市主板接近1500家,還有近百家公司預告即將召開,遠超去年召開總數。雖然受疫情影響,投資者與公司線下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但投資者積極參會的熱情有增無減,業績說明會累計參與人數突破千萬人次。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