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曉玉 見習記者 熊悅
新冠口服藥被視為在新冠疫苗、中和抗體治療以外,對抗新冠病毒的“最后一塊拼圖”。而近日,多家上市藥企相繼披露了自研新冠藥物的臨床進展。
12月15日,廣生堂發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研發的新冠口服小分子藥物GST-HG171于近日獲得啟動II/III期臨床試驗的倫理委員會審查批件。此外,悅康藥業、華潤雙鶴、石藥集團等藥企也先后拿到自研新冠藥物的臨床試驗批文。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醫師龐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針對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短板與難題。對于這類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傳染性疾病,早期預備研發極為重要,且有賴于中長期戰略布局、統籌規劃、資源合理分配以及可持續性研究投入。國產新冠口服藥具有價格、有效性等多重優勢,國內市場空間依然充足,于海外市場也依然有望躋身第一梯隊,但短期內會否形成巨大的市場規模仍存在不確定性。
多款藥物臨床進展披露
目前,國內已有兩款新冠口服小分子藥物獲批上市,分別是輝瑞的Paxlovid和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價格分別為2300元/盒(醫保采購價)、270元/瓶(參考各地醫保掛網價)。而默沙東的新冠口服藥莫努匹韋(Molnupiravir)也已在中國遞交上市申請。
與此同時,君實生物的VV116、先聲藥業的SIM0417、開拓藥業的普克魯胺等新冠藥物處于臨床III期階段,屬研發進展第一梯隊。其中,君實生物于12月9日回復投資者稱,“VV116已于國內完成一項III期研究,正處于多項國際多中心的III期臨床研究階段。”
此外,開拓藥業公開表示,普克魯胺已完成在美國等國家進行的治療輕中癥新冠患者III期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普克魯胺可有效降低新冠患者住院/死亡率。
除了上述研發進展靠前的企業,近期多家上市藥企也集中披露了在研新冠藥物的臨床進展,或相繼切入新冠口服藥賽道。
科興制藥于12月8日回復投資者稱,“公司正推進SHEN26項目II期臨床的入組工作,已獲得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和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臨床試驗審查批件。”
12月7日,石藥集團公告,其開發的口服小分子抗新冠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劑SYH2055已獲國家藥監局批準,可以在中國開展臨床研究。另外,其對輝瑞Paxlovid的仿制藥物SYHX1901片也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可在中國開展用于治療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成人患者的臨床試驗等。
11月29日,歌禮制藥公告,其3CL蛋白酶抑制劑ASC11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國家藥監局受理。11月30日,悅康藥業、華潤雙鶴也紛紛宣布其在研新冠藥物獲批臨床試驗,正式進入藥物研發的早期階段。
此外,還有后來者正切入新冠藥物賽道。比如長江健康通過收購入局新冠口服藥賽道,其全資子公司收購的江和藥業正在進行抗新冠口服小分子創新藥CH2101的自主研發,該藥物針對RNA聚合酶(RdRp)靶點,目前正處于臨床I期階段。
市場前景如何?
新冠口服藥的研發正如火如荼,而從資本市場角度,其未來的市場前景究竟如何?
日前,國內上市的兩款新冠口服藥——Paxlovid和阿茲夫定陷入了“網售”風波,而這也反映了其市場需求情況。
12月12日,國務院應對新冠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發布《關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通知》,為新冠治療藥物線上處方“開閘”。近日,復星醫藥對外證實,將在互聯網平臺開放線上問診阿茲夫定處方。而伴隨新冠治療藥物線上處方“開閘”,其價格、可及性、購買渠道、適用人群、臨床療效、藥物沖突乃至仿制藥使用等問題都將備受各界關注。
“目前壓力最大的是醫療機構。為了避免過度的醫療擠兌,開通新冠相關癥狀的互聯網診療方式,突破一定的首診限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龐博對記者表示。
龐博認為,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藥物在國內大規模上市應用已是指日可待。疫情防控需要使用疫苗、小分子藥物、中和抗體三管齊下,分別從預防、輕癥治療、重癥治療三個層面防治結合。對比現今新冠治療藥物的兩大拳頭,從作用機制上看,新冠中和抗體對不斷突變的新冠病毒具有更高的免疫逃逸性,而小分子藥物靶點不易受突變影響,較難受病毒變異株的影響。從便利性優勢看,大部分小分子藥物可做成口服劑型,相對于需要輸液的中和抗體,不會對醫療資源造成額外負擔。從生產角度看,小分子藥物的生產成本、藥物價格、以及產能提升方面也具有相對優勢。因此,口服小分子藥物的市場前景更值得期待。
然而,市場對新冠藥物的需求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龐博認為,新冠口服藥研發具有比較大的風險,病毒變異較快,能否做出顯著性差異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同時,由于各國的疫情防控政策有不確定性,疫情的發展處于動態變化中,研發上市成功的新冠口服藥的放量也存在不確定性;另外,目前新冠口服藥研發公司頗多,進度落后的企業或比較難開拓市場,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冠口服藥上市,價格可能會出現下降趨勢。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董曉宇告訴記者,目前用于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成熟產品仍然有限,且滿足全球供給壓力更大。目前看,新冠口服藥這一賽道仍有前景,但伴隨疫情逐步被有效控制,后續市場需求或將回落。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