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場出現較大級別調整的同時,港股回購大幅激增。
3月22日早間,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已授權將股份回購計劃總額從150億美元上調至250億美元。公告稱本次公布的股份回購計劃有效期為兩年,截止到2024年3月。截至3月22日收盤,阿里巴巴港股股價為103.8港元,上漲4.5%,總市值2.25萬億港元。本次回購金額或將創下中概股回購規模紀錄。
除了阿里巴巴之外,根據統計今年以來港股市場上已經有102家公司掏出真金白銀進行回購,累計回購次數達到783次,累計回購份額16.4億股,合計金額為85.2億港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醫藥類企業回購數量最多
港股自從去年2月末見到階段性高點之后,就出現明顯的調整,其間雖然有所反彈,但是力度明顯不足,重心持續下移。恒生指數自高點31183.36點,最低下滑至18235.48點,最大下跌幅度達到41.5%。
3月21日,匯豐控股在港交所公告稱,于2022年3月18日,該公司回購29.81萬股股份,作為2021年10月26日所公布股份回購之一部分。
據了解,這已經是匯豐控股3月以來的第五次回購,除3月21日公告回購外,于3月17日、3月16日、3月15日、3月14日分別回購32.08萬股、104.3萬股、443.47萬股,110.26萬股,共計690.11萬股。
根據統計,自今年以來港股已經有102家企業回購,累計次數783次,回購金額高達85.2億港元。相當于每個交易日有14.5次的回購,回購金額1.58億港元。除上述提到的兩家公司之外,今年參與回購的公司中,既有中國移動、騰訊控股、藥明生物等恒指成分股,也有創維集團、三生制藥、敏華控股等業內知名企業,同時包括泡泡瑪特、匯量科技、平安好醫生在內的新經濟公司。
從回購公司的行業分布來看,醫藥行業占據最多家數,102家參與回購的港股公司中,有20家為醫藥類企業,其中包括藥品11家、醫療保健設備2家,醫療及醫學美容服務3家,生物技術4家,回購的資金規模共達17.89億港元。其中,藥明生物回購金額最大,一家就達到了8.43億港元,其中1月4日和1月5日連續回購,累計回購1043.55萬股,回購均價為80.84港元/股。排在第二的是三生制藥,雖然只有一次,但是達到了5.81億港元。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曾表示,藥企近期密集進行回購可能是綜合原因導致的,“一方面,近兩年受行業政策的影響,很多藥企估值可能被打‘骨折’,其中一些企業根據自身的市場狀況、業態布局、研發布局,對未來發展很有信心,因此會傾向于開展回購;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融資考慮,有些企業可能下一步計劃融資,但由于目前股價過低,或導致融資不達預期,因而想通過回購來提振市場信心”。
根據回購金額來看,已經動用過億資金的公司達13家,其中,騰訊控股以近22億港元的回購金額高居榜首。數據顯示,騰訊控股今年已經回購11次,今年最早的一次回購是發生在1月5日。根據公告,當日其耗資2.03億港元回購47萬股,每股價格為429.4-437.6港元。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騰訊控股回購并沒有抄到底,11次的回購均價為455.31港元/股,累計回購483.14萬股,而目前其最新的收盤價為388港元/股,而最低則跌到了297港元/股。
不過作為行業龍頭,低價的騰訊控股還是吸引到不少大咖的注意。3月14日、15日盤中,知名投資人段永平連續表態,計劃賣出伯克希爾B股以及蘋果,用來抄底騰訊。
3月14日,段永平表示:“這個禮拜五有一批145的蘋果的PUT(全稱PutOption,意指看跌期權)到期,很久以前賣的。這筆錢出來可以考慮放一半在騰訊上。”
一天之后,騰訊控股重挫10.19%,跌破300港元/股大關,3月15日早間,他表示:“明天準備拿BRKB(伯克希爾哈撒韋)換點,不等了。”
港股或臨近底部區域
回購的主要作用一般有四點。一是通過股份回購,給市場及投資者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的信號,對股價起到“穩定器”,甚至“助推器”的作用;二是作為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的股票來源;三是通過股份回購可達到調整公司注冊資本、優化股本結構、保證公司的控制權等目的;四是對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提高股票的投資價值有一定的效果,能讓投資者更好地分享公司成長紅利。
融智投資基金經理胡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港股近期回購較多,代表港股的上市公司管理人認可當前股價的投資價值。回購行為可以提升港股的ROE(凈資產收益率)水平和每股凈收益等指標,對維護股價起到了非常正面的意義,是回報港股股東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同時回購行為也相當于增加了做多的力量,有助于在籌碼供需錯配的時候,提升護盤的力量。一般情況下,在市場處于底部的情況下,回購行為會明顯增多,也越能體現上市公司對當前市值管理的訴求,因此市場底的概率也就越大,建議多關注回購規模和回購資金的來源。
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則認為,由于外圍因素,港股市場從去年二季度開始,表現就差強人意,港股市場低迷,讓不少上市公司出手回購和增持。從估值角度,恒指成分股估值普遍偏低,而公司回購股票本身,代表公司對股票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也為了提振市場對股價的信心。今年以來港股超過100家公司回購,累計回購總額85億多港元,較去年的同期增長2.8倍。按照以往的歷史經驗,回購激增往往出現在恒指底部區域,回購潮對市場的投資信心有著比較大的提振幅度,短期由于外部因素擾動帶來的市場震蕩不可避免,但中長期來看港股估值合理,尤其是前期股價下跌是脫離基本面的下跌,多數指標達到歷史分位數中偏低的水平。
除了回購之外,也有公司的股東或者高管通過增持來“力挺”自家股票。港交所披露的權益資料顯示,年初至今,李嘉誠已累計增持長實集團約97.3萬股,增持均價在48.4港元至51.74港元之間不等。中國軟件國際今年以來獲控股股東、董事會主席陳宇紅兩度增持,增持股份數量共計110萬股。海昌海洋公園執行董事曲程亦數次出手,累計增持公司股票460.02萬股。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