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近期,新三板公司長城華冠的一則摘牌公告引起了市場關注。恰逢科創板發展如火如荼,長城華冠此舉引發了市場對其謀求科創板上市的猜測。
作為新三板“新能源汽車第一股”,長城華冠未來的資本動作和布局都備受關注。
近日,長城華冠董事長陸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摘牌是公司慎重考慮下的一個積極選擇,隨著公司的發展,需要一個更加匹配的資本平臺。
從新三板摘牌
謀求更匹配資本平臺
日前,長城華冠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整體戰略規劃、進一步資本市場運作籌劃及長期經營發展的需要,結合當前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及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等內外部因素,擬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申請公司股票終止掛牌。
對此,長城華冠董事長陸群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接不同的平臺,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作為新三板的明星企業,公司在這樣的時間點選擇主動摘牌,是因為“這個平臺跟公司現階段和下一階段的發展有點不匹配,進而去謀求更加匹配的資本平臺。”
實際上,從2015年9月份登陸新三板到現在,長城華冠的發展一直都受益于新三板。從數據上來看,長城華冠在新三板掛牌期間股權融資21.2億元,這一金額位列新三板第二名。
但是,造車不易。不少新能源車企都面臨巨大的資金挑戰,蔚來汽車的董事長李斌就曾說過“造車至少要準備200億元”。
陸群指出,盡管長城華冠現在也是中小企業,但是對處于汽車行業的公司來說,無論是規模、營收、發展體量還是融資需求,已經逐漸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中小企業。
新能源汽車行業是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投資巨大而回報期又比較長,這一特點決定了它不光“燒腦”,還“燒錢”。
陸群表示,“汽車行業一定要有技術支撐和資本助力才能成功。公司接下來肯定是要繼續跟資本對接,尋求最好的產業技術和資本結合點,助推企業繼續前進”。
需要一提的是,《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指出,將重點鼓勵推薦五個領域的企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技術服務領域。而對于長城華冠此時從新三板摘牌,也引發了市場對其謀求科創板上市的猜測。
對此,長城華冠董秘王立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不會走一條越來越難融資的路,通過多方面考慮,公司覺得摘牌會提高公司的發展速度。隨著2018年工廠落地,產品上市,后續發展投資者是可期的。相較于去年和前年,如今接觸的投資方,能夠看得出他們的信心更足。隨著成果的不斷展現,公司后續融資將會是越來越容易的事情”。
不懼特斯拉降價
制造業比拼效率
近日,特斯拉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包括全系車型大降價以及大規模關閉在美國的門店等,這讓很多人感慨國內新能源車企的好日子到頭了。
此外,除了特斯拉的沖擊,新能源汽車企業還面臨補貼退坡甚至取消的危機,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陸群表示:“優質企業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劣質企業的好日子要結束了。那些靠補貼活著的,甚至靠騙補活著的企業的好日子結束了。”
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面旗幟,特斯拉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整個產業的發展。
“特斯拉發展的好,是整個電動車市場的一個大利好。”陸群認為,“特斯拉在資本市場產生了很好的號召力,沒有特斯拉,就不會有如此多資本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追捧。中國去年一共才賣了100多萬輛電動車,這說明在2800萬輛車的市場里面,空間是巨大的,如何一起把這個蛋糕做大,才是大家要關注的。未來消費者的需求一定是多元化的,不會一家獨大”。
2018年8月份,長城華冠旗下前途汽車的首款國內自主研發的純電動跑車前途K50正式上市。2019年,前途K50將進入第一個完整的銷售年度,銷量有望增加。旗下第2款產品前途K20雙座版已進入準量產車試驗階段,其它3款基于小型乘用車和中大型乘用車平臺的4座以上車型將在2019年4月份上海國際車展亮相。
這幾年,相比其它造車新勢力,長城華冠造車燒得錢不多,故事講得也不夠“花哨”。
“我們不是靠講資本故事,吹高市值,讓新一輪資本去接盤的企業。這種邏輯不是制造業的基本邏輯,制造業的基本邏輯就是要盈利,通過賣產品來盈利,而不是羊毛出在豬身上。因此,造車和賣車要盈利,小眾車型也一定要盈利。”陸群表示。
汽車工程師出身的陸群創立長城華冠16年,成立前途汽車3年多,轉型為一個“創業者”和“造車新勢力”,其仍舊是一個汽車工程師的思維,不斷跟產品“較勁”。
“制造業最終比拼的一定是效率,用最少的投入制造出最恰當的產品,這就是競爭力的來源。”陸群表示,錢永遠不是第一位焦慮的因素,“我們最大的焦慮是當大眾、奔馳、寶馬的新能源汽車大舉進入我國市場的時候,我們是否是不堪一擊的?是否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有立足之地。”
陸群還稱,汽車制造行業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前途汽車目前就是處在投入期,而且在一定時間內要繼續投入。隨著前途K50銷售量的逐步上升,以及后續車型的量產上市,前途汽車整體的銷售量將會很快提升,工廠前期的投入會迅速被銷量和規模所攤薄,或許會迎來利潤。希望公司能很快進入到財務健康的階段,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而不是靠輸血生存。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