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目前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門話題。
近日,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會上表示,燃料電池汽車具有清潔零排放、續航里程長、加注時間短的特點,是適應市場要求的最佳選擇,未來將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
在這一背景下,小米、哈羅等眾多企業加快向新能源領域跨界布局,而新能源兩輪車市場也成為企業搶占的香餑餑。
有分析認為,隨著新能源出行市場的升溫,不排除后市大環保概念持續擴散的可能性,即當前在低位的相關板塊,未來可能出現跑贏大盤的情況,尤其是那些業績持續增長的低估值股票。
近日,被外界稱為“電動車第一股”的雅迪控股,也迎來大股東的大手筆增持,并加快向上下游布局。
兩輪電動車市場需求巨大
雅迪大股東再增持
新能源產業已成為一大藍海,相關技術革新引發各界關注。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要靠綠色經濟的增長。他認為,過去把綠色發展與經濟增長相對立,但如果看成更寬的經濟體系,實際上,綠色發展不僅僅是在做減法,也在做加法、做乘法,綠色發展對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消費動能和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科技委員會聯合主席歐陽明高認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正在高速發展,根據規劃2035我國要迎接新能源汽車智能化電動汽車新時代,屆時全球新能源汽車有望達到年度新車銷量的一半。新能源汽車在接下來的幾年將從初級階段經歷新能源和智能化雙向并行發展,進入新時代。
新能源產業引發各界關注,相關概念股也成為香餑餑,部分公司股東不惜拿出真金白銀增持。7月11日早間,雅迪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執行董事兼控股股東錢靜紅及公司一名控股股東全資擁有的公司方圓投資有限公司已按平均價每股約1.67港元,購入合計715萬股公司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錢靜紅配偶兼公司控股股東董經貴及錢靜紅擁有合計19.99億股權益,占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約66.6%。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公司股價處于較低水平,雅迪大股東增持或是看中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引發一支資本市場的“隱形巨頭”甚囂塵上。雅迪控股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該財年實現營業收入99.17億元,同比增加26.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31億元,同比增加6.5%,當年電動車銷量503萬臺,較去年同期漲近25%,創行業新高。從賬面上看,公司現金流較為充裕,被外界稱為“電動車第一股”。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雅迪如此大手筆的背后,是兩輪電動車行業萬億級增量市場的蓬勃發展。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兩輪電動車日均騎行需求巨大。中國是電動車王國,我國自行車日均騎行需求超2億次,而兩輪電動日均騎行需求超過7億次,體量是自行車的3倍以上,兩輪新能源電動車目前處于藍海階段。
據機構預測,到2022年,中國的兩輪電動車銷量將超過3490萬輛,較2018年增長27%,海外市場的銷售量也將突破到1640萬輛,較2018年增長空間高達50%。
從市場占有率來看,目前行業保持一定增速,但行業格局初定。根據中自協的數據顯示,2018年電動兩輪車的總銷量約為2600萬臺,十大電動車品牌總銷量則約為1600萬臺,占據行業六成以上。其中,雅迪占比19.4%,銷量居首。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此前兩輪電動車門檻較低,行業進入者較多,部分中小品牌憑借價格優勢搶占了低端市場。但隨著標準的逐漸建立,電動車產業技術門檻進一步提高,加之成本上漲,小企業生存艱難,行業洗牌也已來臨。
新入者競爭跨界寡頭深度布局
行業集中度提升加速洗牌
近日,有消息稱,小米公司跟一汽奔騰汽車聯合推出了一款電動車,被業內視為是國產電動車的跨界創新亮相。
而行業內布局已久的雅迪,在高端領域深度布局后,又將觸手伸向了上下游,在近日推出了石墨烯電池,引發業界關注。
新能源產業分析人士認為,電動車行業長期存在著電池不耐用、充電慢等難題,電池技術的革新,也正在導致行業格局發生變化。石墨烯電池從根本上克服了這些難題,給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來,我國在新能源電動車上的標準也不斷完善。三年前,新修訂的電動汽車充電接口及通信協議5項國家標準開始實施。
去年5月份,四部委針對電動自行車行業出臺多項政策,全面提升了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性能要求,增加、調整了多項指標。2018年7月份,市場監督總局、認監委發布規定,電動自行車行業產品將由許可生產轉為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3C認證),行業將告別生產許可制度。新國標的嚴格執行加上3C強制認證抬升行業門檻,出清低端落后產能,有利于高端生產工藝與優質產能的企業發展。
歐陽明高表示:“新標準打破傳統技術,著力改善充電設施的安全性和兼容性,這一標準在不增加車輛使用成本的基礎之上,對企業電池技術和安全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企業自身在產業和結構上調整,不符合標準或者實力不強、調整不快的中小企業將被清理出去,加速行業洗牌。”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電動車行業發展二十多年來,同質化、價格戰是行業的痛點。新國標的出臺和實施,從技術層面上為行業設立門檻,倒逼全行業向高端化調整,也進一步推動了整個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有實力企業有望呈現“馬太效應”,而實力不強、技術落后者將被淘汰出局。
(編輯 上官夢露)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