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3月14日,《證券日報》記者在智能健身平臺Keep的官方小程序(Keepland)上發現,北京“優選健身館”的數量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已經達到了17家。此前的2月18日,Keep宣布將原本純自營模式的Keepland轉為“自營+合作”模式,并與傳統健身房合作推出“優選健身館”。按照這樣的開店速度,一年內100家的目標似乎很容易完成。
就在決定重塑Keepland的前幾天,Keep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招股書。招股書顯示,公司收入由2019年的6.63億元增長66.9%至2020年的11.07億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的9個月內,Keep實現營收11.59億元,同比增長41.3%。增長主要來自于自有品牌健身產品、會員及線上付費內容的收入增加。
一位券商分析師對記者表示:“Keep的競爭力主要體現為擁有先發優勢,積累龐大用戶群體,可通過內容持續迭代以及人工智能優化用戶體驗,從而構筑強品牌粘性。上市或可讓Keep的平臺屬性以及商業價值進一步放大。”
擁有肥沃的生長土壤
翻閱招股書可以看到,Keep所在的賽道具備較大的市場規模及肥沃的發展土壤。招股書顯示,中國健身市場的規模預計將由2021年的7866億元增至2026年的1479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3.5%,高于全球4.8%的增速。從健身人群滲透率來看,中國為21.5%、美國為48.2%、歐洲為41.2%,滲透率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2021年中國健身人群的平均年支出為每人2596元,遠低于美國的14268元,顯示出強大的增長潛力。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截止到2021年,按照月活躍用戶及用戶鍛煉次數計算,Keep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線上健身平臺。Keep的核心用戶群集中在18歲-30歲的年齡段。成立8年來,其已經積累了3億多注冊用戶,幾乎覆蓋了國內整個健身人群。2020年及2021年Keep平臺平均月活躍用戶分別為2970萬和3440萬;2020年Keep平均月度訂閱會員數為190萬,2021年增長至330萬,會員滲透率由2020年的6.4%增長至2021年的9.5%。
打造相互促進的商業閉環
劉紅是北京一家健身房的私人教練,在每節課結束,她都要對學員說一句“回去跟著Keep再好好練下”。在劉紅眼中,Keep早已不是一款健身工具APP,而是圍繞用戶需求打造的一個閉環式的健身平臺。從硬件手環到平臺優質健身內容,從社區到電商,Keep可以說是“一站式”滿足了健身人群鍛造理想身材的各項要求,“喜歡到健身房鍛煉的人大多也是Keep的用戶,同時也喜歡線下的氛圍。”劉紅對記者表示。
Keep提供的全面健身解決方案可以說是涵蓋了用戶的整個健身生命周期。線上健身內容、配套運動產品、智能健身設備這三大業務組合構建了Keep的商業閉環,并相互促進。
公司介紹,在線健身內容為Keep的自有品牌產品帶來流量,因為用戶傾向于購買智能健身設備和配套運動產品,如健身裝備、服飾和食品,以提升他們在鍛煉中的表現和體驗。同時,Keep的自有品牌產品也將流量再次引向在線健身內容。通過將產品精心組合在一起,Keep已經形成一個共生商業模式,并在不同細分領域產生了強大的協同效應。
“從公司變現模式來看,主要分為廣告、會員付費、自有品牌產品三種模式,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分別達1.4億元、3.8億元、6.4億元,變現路徑愈發清晰。從毛利來看,Keep的毛利率保持在40%以上,不過,公司戰略性地增加了流量獲取和品牌推廣方面的支出,2021前三季度銷售費用8.18億元,占同期收入的七成,導致經調整后虧損6.96億元。”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突破服務邊界
對于一家平臺公司而言,Keep已經擁有了足夠多的用戶,當下,Keep的重心是如何留存并挖掘用戶消費潛力。為此,Keep深度優化了線上內容,向“健身內容精品化”以及“泛娛樂IP化”邁進。并宣布與傳統健身房展開合作,推出“優選健身館”的新戰略。
線下Keep早在2018年就推出Keepland,以按次付費的團操課打入市場,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此次,Keep宣布與傳統健身房合作,將團課的價格統一降至每節49元,幾乎做到了市面上的最低價。隨著Keepland的廣泛鋪設,其能夠在線下為Keep打開新的流量入口,推動會員轉化。
伴隨AI、VR等新技術的發展,公司也正在嘗試突破服務邊界。
在今年的“冰雪熱”下,Keep通過攝像頭AI識別技術,將以往小眾的冰雪運動推送給了數億用戶,這也是Keep在內容探索上的又一次重大升級與轉型。而在過去的一年中,“元宇宙”、“虛擬偶像”等概念走紅。Keep與虛擬偶像A-SOUL展開合作,推出了“貝拉專屬課程”。虛擬偶像概念的引入,與年輕群體的喜好相契合,也為Keep的生態內容的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把虛擬偶像當成教練,可以讓年輕用戶擁有沉浸式健身氛圍,等技術日趨成熟后,高頻交互的體驗感會更多,可以說,虛擬偶像拓寬了健身的想象邊界。”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在內容訂閱和產品銷售之外,公司還有更多可變現和引流的途徑,尤其是這種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商業模式下,將讓Keep的商業閉環更加有效和穩固。”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編輯 喬川川)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