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赴歐發行熱潮之后,多家A股公司GDR(全球存托憑證)陸續進入兌回期。多位市場人士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兌回整體呈現出平穩特征,部分公司GDR兌回較快,主要原因是于海外市場流動性不足。
GDR平穩兌回是跨境轉換機制日趨成熟的表征。市場人士認為,GDR正成為中國上市公司常態化的再融資形式和主流海外融資渠道,這將助力中企深度參與國際化戰略升級進程。在此期間,市場需要“提質”與“提量”雙路并進,有了更加優質的企業,吸引更多數量投資者參與,市場生態將加速育成。
GDR平穩轉A
12月2日,杉杉股份發布公告,截至11月30日收盤,GDR存托人Citibank,N.A.作為名義持有人持有的公司A股股票數量為2501萬股,不足中國證監會核準的公司實際發行GDR所對應的基礎A股股票數量的50%。公司GDR數量可能因GDR兌回進一步減少。
杉杉股份本次發行的GDR于11月24日兌回限制期屆滿,當時公司GDR數量為1544萬份,對應公司A股股票超7721萬股。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首批在瑞交所發行GDR的4家上市公司均發布了GDR兌回的提示性公告。而在11月底,明陽智能也曾交出8天“轉A”過半的GDR兌回表單。
當時公告顯示,截至11月22日倫敦證券交易所收盤,明陽智能GDR存續數量約1653萬份,存續GDR降至公司GDR實際發行數量的50%以下。這意味著11月9日兌回限制期期滿,GDR和A股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后,超過1700萬份GDR轉換為超8500萬股A股,對應市值超23億元人民幣。
今年是A股公司赴歐發行GDR的大年。僅下半年以來,科達制造、杉杉股份、格林美、國軒高科發行的GDR在瑞交所上市,這也是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開通后首批發行GDR上市的中資企業。A股上市公司發行的GDR存在120天的兌回限制期,此后多份GDR踏上轉A之路。
此前,在GDR密集發行時,有市場人士曾擔心兌回風險,尤其是密集兌回所帶來的股價影響。當時有機構報告在風險提示中表示,GDR潛在折價會帶來套利交易,或會令A股、H股承壓。隨著近期越來越多的GDR轉A,將對這一判斷正確與否進行驗證。
光大銀行金融分析師周茂華認為,GDR轉A在于兩者之間的雙向轉換機制,短期原因在于GDR和A股股票存在估值差異,客觀上提供了一定的套利空間。
以明陽智能為例,11月22日收盤,明陽智能GDR為17.50美元,按當日人民幣中間價匯率計算,隱含的A股股價為25.08元,當天A股26.96元的收盤價,意味著GDR套利空間超過7%。
“這個比例意味著套利空間非常有限。”北京資管人士王雷(化名)認為,考慮到交易成本、匯率變動、后續股價波動等因素,不足以成為兌回的驅動力量。部分投資者轉A股的核心原因,在于GDR本身流動性不足。
王雷舉例說,從7月發行到11月“解禁”,明陽智能A股股價跌幅超過GDR,且人民幣對美元也出現階段性貶值,雙重因素擠壓下,GDR買盤不足,成交量不高。
致同審計合伙人路靜茹對記者表示,目前多家公司的GDR轉A呈現出平穩特征。“GDR多項制度設計指向回兌風險防范。例如,需要高于發行前平均交易日的90%或以上;GDR存在120日兌回限制期安排,也充分考慮了時間成本和不確定性,便于市場充分理解和消化;此外,在發行份額上,發行后需滿足含GDR在內的外資持股不超過A股總股本的30%,所以企業在取得中國證監會的大路條時,已有明確發行上限,這對平抑股價波動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在今年開啟的GDR發行熱潮中,路靜茹負責過數單GDR赴歐發行。據她介紹,監管方面對于回兌是否會對國內A股市場造成沖擊,一直密切關注。從她負責的客戶來看,GDR在限制兌回期屆滿轉換為A股時,對于交易及市場的影響,發行人都曾進行評估分析并提出相應預案。
“客觀來看,歐洲市場中GDR交易量確實處于偏低狀態。但今年成功發行GDR的公司都是龍頭企業,隨著更多中資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歐洲市場的投資者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企業形象,他們的認可度亦將逐漸提升。”路靜茹表示。
周茂華也認同這一判斷。他表示,GDR回兌并非大規模變現,而是說明跨境轉換機制順暢有效。“中資企業赴歐發行GDR存在流動性和估值偏低現象,不過發行人都是優質企業,隨著套利空間逐漸消失,更多的國際投資者將更專注于進行持續的GDR交易,進而改善流動性,并實現估值回歸。”
瑞交所更受歡迎
雖然面臨階段性的流動性掣肘,GDR赴歐發行熱潮仍在持續。今年以來,已有9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完成GDR發行。近期,創業板指數第二大權重股東方財富等公司,也相繼發布了GDR進展公告。
GDR熱潮成為“中歐通”機制下的A股公司跨境融資的一面鏡子。在市場普遍關注中企赴歐GDR熱潮的背后,一些細節問題仍有待厘清。
一方面,相較于倫交所,為何更熱衷瑞交所?
記者梳理發現,明陽智能是今年少有的赴倫交所發行GDR的案例。更多公司選擇的是瑞交所,包括東方財富、三花智控、華友鈷業、隆基綠能等多家公司。
瑞交所僅為歐洲第三大交易所,為何大部分擬發行GDR的企業選擇這里作為首選地呢?
中信證券全球股票資本市場聯席負責人李航日前對媒體分析說,重要考量因素還包括發行人產業集群效應的匹配度,“比如倫交所有很多新能源類的公司,選擇瑞交所發行的企業一般是在歐洲大陸有業務”。
路靜茹介紹,倫敦交易所的國際市場地位和投資者環境非常友好。倫敦交易市場要求有技術含量的企業大概有1200億美元市值,如果中國企業赴倫交所發行GDR,會很容易建立國際形象、吸引投資者。至于為什么會有更多企業選擇瑞士發行,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中瑞通最新開通,并且通過4個多月運轉體現出平穩與效率兼顧。
部分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時間表對這種效率是一種驗證。以樂普醫療為例,記者根據公告梳理,該公司的GDR發行推進可以分為5大節點,時間由今年3月中旬籌劃發行起步,到9月下旬正式在瑞交所上市,GDR上市流程耗時僅約190個自然日。
另一方面,為何難見德國GDR發行案例?
今年互通機制從倫敦交易所擴展到瑞士交易所和德國交易所,這被業內視為從“滬倫通”變成“中歐通”,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不過從近期A股實體企業籌劃發行GDR公告來看,尚無赴德發行案例。
路靜茹認為,這與各國明確規定出臺節奏不同有關。待相應國家新規明確后,才會啟動GDR發行。
不過,也有券商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不少機構實際上已經儲備了赴德發行GDR的項目,不排除未來一段時間會有多單啟動或發行的可能。“赴德GDR肯定是中國企業參與境外融資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該人士明確。
路靜茹將發行GDR和其他融資渠道的差別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審核時間短;二是政策較寬松;三是融資款項無強制回兌要求;四是發行后的維護費用較低。以融資款項為例,路靜茹介紹,“目前境外募集大部分是美元,目前的GDR項目沒有強制回兌要求;在實際落地的過程當中,需要跟當地的外匯管理局溝通。”
這與部分公司訴求一拍即合。某家正在籌劃啟動GDR的公司人士對記者介紹,公司正在考察建設海外相關項目的可行性。倘若順利推進,將會優先考慮GDR海外融資。
有望成常態化融資渠道
多位受訪者的一致判斷是,GDR不僅是中企融資渠道的補充,還將成為連接中歐資本市場的橋梁,有望成為常態化的海外融資渠道。
從今年啟動GDR發行的案例來看,不少企業確實借助GDR實現了國際化戰略的深化。以明陽智能為例,公司今年7月發行GDR登陸倫交所,重要背景之一就在于最近幾年加碼對外投資。今年公司助力意大利建成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項目不再是簡單地輸出產品和技術,而是總包商、分包商、銀行等高度國際化合作,體現出中國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整合能力,這被業內視為中國企業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升級。
不過也有受訪者認為,在通往常態化融資路徑的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
周茂華認為,發行GDR以新增發人民幣普通股作為基礎證券,這意味著上市公司股本的擴張。這就需要這些公司持續穩健運營、優質運營,使業績增速跟上股本擴張速度,以避免每股收益的稀釋。
王雷認為,GDR能夠轉成A股,是GDR得到國際投資者認可的保障。但在理想狀態下,GDR可以是單獨市場,一方面有存量投資者可以便利地賣出,另一方面也有新的國際投資者買入,由此形成的市場價格能夠反映公司真實價值,中國公司也可以持續性融資補血、擴大業務、深化研發,不斷地與國際市場接軌。
“發行GDR可以幫助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打開國際融資渠道,但要對國際投資者形成持續吸引力,就必需有一個足夠大、足夠有效的海外GDR市場。從這個角度來看,GDR市場需要‘提量’,吸納更多的投資者參與,以培育更加完善的市場生態。”王雷表示。
路靜茹今年參加的部分公司的GDR敲鐘儀式,都是中國和英國或者中國和瑞士兩地同時敲鐘,中國駐外的領事和倫交所和瑞交所的總經理都有參加并發言。“由此可見,GDR是中國和英、瑞等國家都在積極推動。相信通過發行的企業越來越多,市場影響也會越來越大,交易也會日漸活躍。”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