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以來,經營貸成為監管部門和銀行業內的高頻詞。目前,各地監管部門陸續公布經營貸流入樓市的調查情況,嚴查力度空前。
梳理經營貸流入樓市的參與主體可以發現,基本有三類:借款人、貸款中介和銀行。其中,借款人和貸款中介,是被“圍堵和考問”的對象。正是因為借款人的一時沖動,助推了經營貸資金的變相使用,貸款中介則在其中扮演了炒作行為“慫恿者”的角色,而銀行也在資金的審查和監控中有所“失職”。
貸款中介游走于借款人和銀行客戶經理中間,利用普通借款人對商業銀行借款信息的不對稱,賺取差價。他們不僅對各家銀行的貸款品種和價格了如指掌,更是能隨時捕捉信貸政策的最新動態。
在此次嚴查啟動之時,央行曾公布過一個數據,2020年末,本外幣住戶經營性貸款余額13.62萬億元,同比增長20%。而這20%的增幅背后,正是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紓困融資的支持力度。
自去年疫情發生以來,經營貸利率一降再降,一度從5%下調至3.85%;而同期的房貸利率普遍在5%至6%區間。對利率“敏感”的貸款中介,馬上盯上了這一“利率差”所帶來的套利空間。
于是,本是支持實體經濟的經營貸,卻通過貸款中介的各種操作涌入樓市,成為助推部分城市房價上漲的資金源。
正如日前廣東銀保監局公布的調查結果,在已發現的違規行為中,有相當部分的貸款出現了房地產中介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等“包裝”助推者的身影。涉嫌違規的操作方式,包括通過中介機構過橋墊資套取經營貸置換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經過轉手多次后挪用個人經營性貸款用于購房首付款等。
貸款中介在助推經營貸流入樓市的鏈條中無疑是最應被注意的角色。但投放資金并對資金用途有貸前審查和貸后監控義務的銀行,則在其中又扮演一個較為微妙的角色。
根據監管要求,銀行要對經營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情況進行自查。自查,即銀行對已投放的經營貸進行合規檢查,這其中需要直面自己的“失職”。
一家華東地區風險管理部人士坦言,自查包括對客戶真實財務狀況、企業經營狀況的跟蹤,這其中就會發現不少紕漏。自查還包括對資金流向的穿透,但每一家銀行只能在自己賬戶體系內自查,無法穿透跨行轉賬后的資金流向。
“在貸前走訪中,確實有個別信貸客戶經理為了完成業績而故意忽略風險。”華東地區某銀行業務人士透露,客戶經理通過與客戶接觸,可以預判客戶的真實資金用途,但在客戶資料齊全、能提供資金用途證明的情況下,便會“放行”。此次自查的重點之一,就是這些可疑對象的經營貸資金流向。
經營貸是支持小微企業的重點信貸產品之一,在去年各項支持政策的指標要求中,銀行分支機構和基層客戶經理均被分攤到任務。優質小微企業被各家銀行“爭搶”之下,如何將信貸額度合規投放出去,成為很大的壓力。
前述銀行業務人士坦言,在銀行投放指標的考核之下,不排除一些客戶經理只追求形式合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將資金投放了出去。
今年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嚴查行動,能否就此完善銀行的信貸管理制度?
今年的宏觀金融政策已經定調,將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政府工作報告亦明確提及,“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雖然相比2020年有所下調,但小微貸款的投放,已經連續兩年處于較高的增速,已經有了不小的基數。這也意味著,今年經營貸的投放力度和價格不太會有明顯變化。
中山大學銀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認為,各大商業銀行新增貸款都有中小微貸款最低占比的規定,經營貸投放的壓力仍然較大;另一方面,隨著樓市調控強度加大,房貸利率會相應上升,這樣一來,經營貸和房貸利率之間的“剪刀差”會擴大。
在李宇嘉看來,嚴打經營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關乎樓市的穩定,應成為今年房地產調控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經營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這個問題上,無論是借款人、貸款中介還是銀行,都難辭其咎。用權力換私利,用違規換指標,合規經營意識淡薄,利益誘惑之下鋌而走險,終究要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