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大發審委”即將卸任,63位發審委委員的使命將在9月30日劃上句號。這一年,他們面對爭議,嚴格執行審核標準;這一年,IPO(新股首發)審核通過率創出歷史新低;這一年,困擾市場多年的IPO堰塞湖得以退潮;這一年,新股生態環境終得重塑。
在制度規范權力的監管規則下,IPO審核的“關鍵7人”用投票堅持著依法從嚴全面的監管尺度,用審核標準調整著資本市場的入門關,創出的幾宗“最”更是為新股審核把握樹立了標桿。接受采訪的多位市場人士表示,這一屆發審委的審核風格提高了IPO的申報質量,在將一些“不及格”企業擋在發審門外的同時,為新股市場更健康更有序發展保駕護航。
一宗“最”:最嚴格
通過率不及六成
自去年10月1日主板和創業板發審合并后,首屆大發審委履職以來,對于新股的從嚴審核讓市場記憶深刻,首發過會率不足六成。
本屆發審委的審核歷史上,出現過“6過1”“3過0”的情況,被市場稱為“史上最嚴發審委”。當市場憧憬著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后IPO審核能有所放松時,這一屆發審委用實際行動證明嚴審并不是一陣風,據Choice統計顯示,截至9月18日,近一年間,第十七屆發審委審核了442家企業的申請,其中首發申請238家次,過會企業135家,通過率為56.72%,被否企業85家,占比35.71%,暫緩表決或取消審核企業18家次,占比7.56%。
這一數據創下歷史新低。2015年與2016年,發審委審核通過率分別為92.28%和91.14%,2017年全年通過率受新一屆發審委影響,降至79.33%。
這與本屆發審委委員的選拔任用有一定關系。第十七屆發審委委員構成上,專職委員超過半數,且33位來自證監系統監管部門,包括了證監會、證券業協會、地方證監局和證券交易所等,而人數上也遠多于上一屆,42名專職委員和21名兼職委員對發行市場的理解程度更深、專業化程度更高,更有利于發現問題。而本屆發審委兼職委員中還新增了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人員,也將對本屆發審委整體審核水平進行有益的補充。
“既要嚴把資本市場入門關,又要本領高強能夠用專業技能獨立履職,這是63位發審委員上任之初就定下的使命。”申萬宏源分析師林瑾認為,這是穩步推進新股發行常態化背景下發審委員的新要求,將影響相當長一段時期資本市場的新股發行生態。
從嚴審核伴隨著“IPO被否三年不得借殼”的政策影響,不少企業主動選擇離開IPO排隊序列,僅今年以來,就有162家企業終止審查,這一數字已經高于2017年的130家。
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有的企業在IPO排隊序列時間較長,一些指標已不再符合當前的審核要求,如果貿然推進在從嚴審核下大概率會以失敗告終,為此耽擱三年不如主動撤回,等到企業指標、規范度都達標后再重新申請上市。
記者從接近監管層的相關人士處了解到,一家企業從排隊到上發審會,若不考慮例外因素,全程按程序推進約需6~7個月,發審效率的提高,讓排隊資源稀缺成了過去式,面對被否決帶來的成本壓力,企業退而求其次,先整頓再重新上報不失為最佳選擇。
在審核嚴把關下,新股業績變臉進一步減少。林瑾指出,在發行常態化+審核不放松背景下,新股“量、質”雙提升。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IPO發行常態化后,發審委不會對首發企業的利潤水平、上下波動或季節性變化而直接采取否決態度,但企業盈利能力問題和成長性問題一直是關注重點。
“相比于過去堅持業績具體數字,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進行關注顯然更符合實際情況。在從嚴審核、監管的基調上,對利潤水平進行彈性評估,也更有利于企業上市后的發展。”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說,對于IPO企業上市后“業績變臉”的情況,監管層給予了更多關注。
今年6月,證監會在發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等文件中,分別增加了一條針對IPO企業上市后出現“業績變臉”保薦人應該承擔何種責任的條款。其中規定,當保薦人保薦的企業上市首年即出現虧損,監管部門將自確認之日起暫停保薦機構的保薦機構資格3個月,并撤銷相關人員的保薦代表人資格,尚未盈利的試點企業除外。
雖然上述條款并非新鮮事,2008年發布的《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中便有提及,但此次從“業內知悉”到廣為人知,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監管層對企業上市后出現業績波動情況的重視。今年以來,因自身原因導致業績滑坡的上市公司顯著減少,目前來看,次新股出現“業績變臉”主要集中于三類,即宏觀政策調整下出現的行業周期性因素及季節性因素、經營管理不力影響以及并購“踩雷”。
二宗“最”:最勤奮
IPO堰塞湖退潮
從576家到288家,不到一年的時間,IPO排隊序列里的企業數少了一半,困擾A股多年的IPO堰塞湖終得退潮。
IPO堰塞湖在規模上于2016年6月達到巔峰,排隊待審企業數量一度接近700家。隨著IPO審核速度提速,待審企業數量開始逐步下降。在剛剛履職的前3月,發審委委員的審核節奏、審核力度較大,每周15家左右的首發申請,讓不少發審委委員加班看材料。
可以看出,最勤奮的發審委委員要數山西證監局法制處調研員、注冊會計師毋曉琴,她近一年參與了58家企業的首發審核,31家企業過會,過會率為53%;最為嚴格的發審委委員是上交所產品創新中心總監助理付冰,他過手項目24家,過會10家,過會率為41.67%,是所有參與審核的發審委委員中過會率最低。
IPO審核效率的提升,和從嚴核準下企業謹慎報材料風氣的形成,讓IPO堰塞湖不再成為A股的老大難問題,目前新股發行常態化,監管層會考慮市場承受力來適度調整新股規模,近兩個月來,每周約有1~3家企業獲得新股批文,融資額大多控制在50億以內。
同時,2018年以來,在基數不大的情況下,平均每月上會企業數量也保持在了18.88家,新股審核也較此前的高密度節奏有所放緩。這不僅理順了新股發行的常態化機制,也讓中介機構等市場參與各方的規范度和生存規則有了調整。
Wind統計顯示,2018年以來成功IPO的75家企業,保薦承銷業務被39家券商瓜分,大部分集中在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中信證券等幾家頭部券商手中,而54家擁有保薦資格的投行顆粒無收,多與所承攬項目業績不達標撤回材料相關。
在挑選新的申報項目時,投行更趨謹慎。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今年投行報到會里的項目比去年明顯減少,除利潤門檻更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過會率下降后保薦機構更謹慎了,畢竟上會被否對投行品牌的傷害還是比較大的。
可以預見的是,IPO審核保持從嚴的態勢,排隊企業的數量會進一步下降,直至最終步入企業上市不再排隊的階段,即IPO審核步入即報即審的時代。
三宗“最”:最較真
愛摳細節刨根問底
為增加發審會透明度,在十六屆發審委期間,證監會就對發審會審核內容進行了詳盡的信息披露,一方面能夠讓公眾知曉發審會的審核流程;另一方面通過審核問詢向市場參與各方釋放監管關注重點。
可以看出,本屆發審會最為較真。他們愛摳細節,對企業所處行業發展、企業經營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都有著極深的關注,問詢內容各式各樣,大體上分為企業盈利能力和成長性、關聯交易、毛利率、內部規范情況、稅收、專利、獨立性、募集資金用途等方面內容。強化了審核的綜合性、全面性、專業性、精細化等屬性。
IPO發行常態化后,監管層并未對首發企業的凈利潤有所謂的數值紅線要求,也不會單純就企業凈利潤的上下波動,或者季節性變化而直接采取否決的措施,而更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問題和成長性問題。
從被否企業來看,主要問題仍然重點集中在持續盈利能力存疑、內控合規監管風險、財務指標異常、募投項目是否合理等方面。問詢內容多為老生常談,但新一屆發審委在審核標準上顯然更高,且更注重實質審核,問發行人的問題更細、更多、更有針對性,比如發審委注意到云南神農農業產業集團“各期采購用于加工飼料的原材料明顯低于飼料產量,而同時,生豬養殖頭數從2014年的5.49萬頭增加到2015年的8.78萬頭”等問題。
從財務指標看,新一屆發審委審核通過的企業凈利潤大多數高于3000萬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企業占比75%。但凈利潤并非過審關鍵,多家被否企業凈利潤就超過1億,可見這僅為底線指標,持續盈利性較強、內控完善、運營規范、信息披露真實有效、募投項目合理才是過會保障。
合理性也是發審委委員關注的焦點。以挖金客IPO遭否為例,發審委提及挖金客在報告期內員工人數持續下降的問題:報告期內,發行人在職員工總數持續減少,分別為72、62、60、59人,與發行人業務規模及其增長態勢不盡匹配。發審委委員要求發行人代表說明在職員工人數持續減少的原因,并結合業務類別及不同崗位設置,說明具體員工與相關業務的匹配性。
對比其他擬IPO企業,挖金客企業規模較小,員工人數僅70余人并呈逐年下降趨勢。而發審委關注的重點問題在于:在企業營收增長的同時,為何企業員工會呈逐年下降的態勢,這樣的態勢是否與企業的業務規模發展不相匹配,又是否會造成企業核心技術流失、行業競爭力下降等問題。
善于發現“小問題”,也是本屆發審委的特點之一。
四宗“最”:最規范
發審委員嚴于律己
因為掌握著首發企業的“生殺大權”,發審委委員的一舉一動都曝光在聚光燈下。
為約束權力,第十七屆發審委在成立之初,就并行設立了發行與并購重組審核監察委員會,該委員會對首次公開發行、再融資、并購重組實行全方面的監察,對發審委和委員的履職行為進行360度評價,目的就在于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終身追責。
為消除尋租空間,證監會在要求發審委委員具備淵博的知識、扎實的專業水平、開闊的視野、敏銳的眼光之外,還要認識金融反腐的高壓態勢,多一份職業操守,絕不允許有任何個人利益的“小九九”,要妥善處理好發審委工作職責與自身及家屬、與原來所在單位、與發行人等市場主體以及其他委員的關系,堅決做到“不收錢物、不炒股、不吃請”,堅決禁止通過購買上市公司原始股變相腐敗,堅決執行回避制度,凈化朋友圈。
63位發審委委員中,42位專職委員是審核主力軍,他們大多來自監管部門,很多都是從外地赴京常年出差參與發行審核工作,近一年來,除了與發行審核相關的工作外,他們大多在公眾面前出現較少,異常低調。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發審委員身負重責需歸位盡職,受證監會之托,必須忠發行審核之事,終身追責的監察制度設計消除了滋生腐敗的溫床,能不能闖過發審會,要發行人和中介機構靠實力說話,不再拼關系拼人脈,這從根本上提升了新股的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63位發審委委員留任到9月30日的僅剩61位。8月10日,華融證券祝獻忠被解除了第十七屆發審委委員的職務;9月12日,專職委員、黑龍江證監局的李國春因身體原因意外離世。
首屆“大發審委”任期將滿,將在月底迎來換屆,第十八屆發審委呼之欲出。根據《發行審核委員會辦法》,發審委委員每屆任期一年,可以連任,但連續任期最長不超過兩屆,發審委委員每年至少更換一半。這也就意味著有超過30位發審委委員在此次換屆中將卸下重任。
市場普遍預期換屆后從嚴審核趨勢不變,但過會率或有所提高。
一位券商投行分析師表示,市場各方已較為熟悉監管審核的松緊度,特別是在IPO現場檢查和高否決率之后,發行人和中介機構都自覺地對標新審核要點,自查是否存在被否關鍵點,報材料的企業大多都是質地優良、合規性較好的項目,經過了輔導期和中介機構的規范,過會概率大增,在現有從嚴審核的標準下,很難再出現過會率不及五成的情況。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