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29萬元——這是今年以來監管開出的銀行罰單中涉及理財業務(包括但不限于)的合計罰款金額。
理財業務被罰主體包括銀行(即對應理財公司的母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兩類。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眾多罰單發現,將銀行理財子公司、母行二者的被罰事由合并并除重,可以把目前銀行理財業務罰單的高壓區框定在老產品整改、托管獨立性、投資集中度、理財銷售行為、同業理財壓降等五大領域。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被罰事由,通常集中在實際業務的操作層面,大多數是因為違反了產品集中度要求和理財銷售管理辦法,具體包括但不限于: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的市值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10%、全部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的市值超過該證券市值的30%、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持有高流動性資產比例不達標、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杠桿水平超標、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同業理財產品未持續壓降。
母行的被罰事由,大多數是因為托管子公司的產品忽略了操作規范性所致,具體包括:托管不盡職,未能發現理財產品集中度超標等情況,違反資產獨立性要求;未按規定開展理財業務內部審計;違反理財銷售管理辦法,單獨使用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托管原因所致,緣于自身老產品運作,母行還有兩個被罰的原因:一是老產品規模在部分時點出現反彈,整改或壓降不到位;二是同業理財未持續壓降。
罰額已超8800萬元
10月28日,銀保監會官網披露4份處罰信息:因相關理財業務存在違法違規事實,興業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分別被處以450萬元、200萬元和150萬元的罰款;同時,農銀理財涉及6項違規被罰240萬元。
對于理財業務違規,證券時報記者根據銀保監會官網披露信息不完全統計后發現,今年以來,銀行罰單中涉及理財業務(包括但不限于)違規的罰單金額合計多達8829萬元,被罰機構不僅包括國有行、股份行等大中型銀行,而且也有地區中小城農商行以及銀行理財子公司等。
以10月28日的理財業務罰單為例,證券時報記者綜合梳理4家機構被罰原因后發現,此次所涉機構的違規事由與首批被罰銀行理財子公司及母行有眾多相似之處。與此前罰單不同的是,這一次的罰單里首次出現了銀行理財子公司因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展示不規范被予以處罰。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未來更多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現場檢查落地,預計尚有一批罰單會陸續公開。
首先,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的資產配置領域出現違規。此次農銀理財涉及的具體違規事實有“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的市值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10%”、“全部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的市值超過該證券市值的30%”,這與今年6月光大理財、中銀理財的受罰內容存在雷同。
同時,農銀理財被監管部門查出的“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持有高流動性資產比例不達標”和“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杠桿水平超標”等情節,也分別與光大理財、中銀理財此前的違規事由有所重合。這些現象也反映出,銀行理財子公司資產配置不規范的現象在業內已不是孤例。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理財產品投資集中度問題,與首批被罰銀行理財子公司及其母行涉及的連帶責任相似,農業銀行作為農銀理財產品的托管銀行也受到牽連。罰單顯示,農行“作為托管機構,存在未及時發現理財產品投資集中度超標情況”。另外,農行及興業銀行也均被監管部門指出“理財托管業務違反資產獨立性原則要求,操作管理不到位”。
有業內人士分析,理財產品托管銀行被處罰,這也是將合規壓力進一步傳導到產品托管部門,強調托管部門發揮對理財產品日常投資運作的監督作用。也有研究人士表示,制度上也可以考慮將理財產品由母行之外的第三方進行獨立托管,防范產品經營風險。
另一個現象是,理財產品整改不到位引發的違規。例如,興業銀行與建設銀行均被監管指出“老產品規模在部分時點出現反彈”,這也與今年6月光大銀行和中國銀行的相關違規類似。
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布后,相關不符合資管新規的老產品獲得了明確的整改時間期限。根據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此前披露的數據,絕大多數的產品已陸續整改到位,但也存在未能壓降清零的個別情況。
此外,興業銀行與農銀理財相關違規也均包含了“同業理財產品未持續壓降”。不過,根據中國理財網披露,截至2021年底,全市場同業理財已壓降至541億元,較資管新規發布前下降97.52%,產品整體占比較小。
基準展示不規范首罰
值得注意的是,興業銀行和農銀理財均因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展示不規范被罰。其中,興業銀行“單獨使用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而農銀理財相關的違規事實為“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去年5月發布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要求,不得“使用未說明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的業績比較基準,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并且要求不得夸大過往業績,預測理財產品的投資業績,或者出具、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彼時,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此舉是防止變相宣傳預期收益率,更好促進產品凈值化轉型,推進打破剛兌預期。
對于業績比較基準本身,有業內人士曾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行業內仍在就“如何更好地進行業績基準展示”這一議題進行討論和探索,此過程的優化并非一蹴而就,是一個持續性探索的過程。
該人士表示,業績基準的設置,必須從投資者保護的角度出發,考慮業績基準選取的適用性:既要向投資者描繪和展示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也要力求避免投資者單一關注某一個絕對數值的基準,造成“重產品收益,忽視產品風險”,甚至誤以為“保本保收益”的情況。
上述人士還指出,在業績比較基準之外,還可以考慮通過不同維度,更加細化和完整地展示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例如,可以多時間段維度展示產品的歷史收益率,側重展示產品中長期業績情況,幫助投資者多維度、動態地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和運作情況。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