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個月健康險原保費同比增長9.32%
■本報記者 蘇向杲
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健康險業務原保費收入2448.79億元,同比增長9.32%,對比今年前幾個月的數據不難發現,今年4月份及5月份的健康險增速回暖帶動行業累計保費增速逐步提升。
引人注意的是,雖然健康險增速回暖,但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侖健康、復星聯合健康、和諧健康5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今年前5個月的原保費合計增速出現負增長,同比增速下降78.3%。與此同時,這5家公司的萬能險合計保費大幅增長208%。
對于健康險公司原保費與萬能險“冰火兩重天”的增勢,券商研究員及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健康險原保費增速出現下滑,源于此前部分險企將中短存續期產品包裝成健康險推高保費,而今年產品期限拉長后,產品增速出現下滑;另一方面,健康險公司萬能險出現大幅增長源于部分險企在原保費下滑后,不得不通過萬能險保持現金流的穩定,因此持續推動萬能險增長。
5月份健康險收入
增速達28.7%
從行業來看,今年前5個月,健康險業務原保費收入2448.79億元,同比增長9.32%。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今年1月份、前2個月、前3個月、前4個月的行業健康險同比增速分別為-16.97%、-18.19%、-2.39%、6.02%。
從單月健康險增速來看,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健康險5月份繼續高增長,行業健康險保費繼4月份單月增長48.9%后,5月份單月實現健康險保費420億元,同比增長28.7%,單月增速雖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高增長,推動健康險年累計增速由6%擴大至9.3%。
實際上,健康險由重疾險,醫療險,長期護理險和失能險四大險種構成,這四個險種承擔了健康診療各個階段的不同功能,互為補充。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健康險當前以重疾險為主,壽險公司和專業健康險公司業務并無實質區別,因此在今年保險業持續回歸保障的大環境下,健康險增速持續回暖也就不難理解。
從保費構成來看,天風證券研究報告提到的一組數據顯示,當前重疾險占健康險保費的比重約在90%左右,長期護理險和失能險大部分被包裝成高現價儲蓄產品而缺失保障功能,醫療險的占比則不足10%,且基本以費用報銷型產品為主。
平安證券分析師陳雯也提到,開門紅期間年金類產品銷售不佳的情況下,各家險企將重心轉移到保障類產品上,從保費數據上獲得了較為明顯的體現。
從未來健康險的發展勢頭來看,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了《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健康險市場的滲透率僅為9.1%,盡管我國保險的增長速度很快,但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2018年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為63,與2017年(60.6)相比有所提升,但整體發展處于基礎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5家健康險公司
原保費增速降78.3%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行業健康險在4月份與5月份持續正增長,但5家健康險公司今年前5個月原保費合計約120億元,增速同比下降78.3%。
具體來看,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侖健康、復星聯合健康、和諧健康前5個月的原保費分別為88.8億元、14.6億元、14.1億元、1.2億元、1.1億元,增速分別為-50.8%、78.1%、251.3%、1481.4%、-99.7%。不難看出,由于人保健康險保費占比較大,因此對5家險企原保費增速影響也較大。
從萬能險來看,目前5家健康險公司萬能險合計保費為146.3億元,同比增長208%。其中,和諧健康、昆侖健康的萬能險保費分別為121.1億元、20.8億元,占據了5家險企的大頭。從增速來看,和諧健康前5個月834%的增速拉動了5家健康險公司萬能險業務的增長。
天風證券分析師陸韻婷認為,自2012年以來,健康險發展較快。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保險行業的健康險總保費分別為2410億元和4204億元,不過該數據包含了部分被包裝成是健康險,實質上卻是中短存續期的產品,其中安邦旗下的和諧健康2015年和2016年的健康險保費分別達到了307億元和1070億元,占當年行業健康險總保費的14.6%和26.5%。若將和諧健康的數據去除,則行業2013年-2017年健康險的增速在30%-42%區間,近2年來維持在40%左右。
有健康險公司人士表示,個別險企健康險公司萬能險出現大幅增長源于部分險企在原保費下滑后,不得不通過萬能險保持現金流的穩定,因此持續推動了萬能險增長。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