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2021年,保險板塊(申萬二級)收獲近10年來最大年度跌幅,其跌幅僅次于教育板塊,位列A股各行業跌幅榜第二位。不過,在保險股大跌之際,外資不僅沒有對保險股全線減持,還逆市加倉了部分保險股。
東方財富Chioce數據顯示,2021年,外資加倉了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外資對中國人保和中國太保的持股量比2021年年初時分別飆增91%和39%。與此同時,外資對*ST西水大幅減持,年底持股量較年初驟降77%。
雖然外資在去年大幅加倉部分保險股,但在研究機構和業內人士看來,保險行業的形勢并不樂觀。首先,由于2021年一季度的保費基數較高,2022年一季度的保費增速仍可能較低。其次,在投資端,仍需警惕利率持續低位震蕩帶來的負面影響。
保險業
受諸多負面因素沖擊
2021年,受諸多負面因素的沖擊,保險股持續走低。東方財富Chioce數據顯示,去年保險板塊整體下跌39%。其中,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人壽、*ST西水的漲幅分別為-39.23%、-29.22%、-24.44%、-21.74%、-17.82%、19.19%。
保險股去年出現普跌行情,與諸多因素有關: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居民購買力,保費收入持續低迷;其次,互聯網保險快速發展,對傳統重疾險產生替代作用;第三,保險代理人數量大幅下降,抑制了保費增速;第四,車險綜改后,產險保費收入增長承壓;第五,長端利率下行,地產市場信用風險暴露,對保險業投資端造成負面影響。
在中國人壽黨委書記、總裁蘇恒軒等上市險企高管看來,疫情發生后,居民對未來收入不確定性預期增加,導致消費意愿下降。保單作為非必需消費品,市場需求受到壓制。
創新型互聯網保險的快速發展,也對傳統重疾險產品形成替代效應。銀河證券分析師武平平認為,百萬醫療險、惠民保等互聯網保險快速發展,對傳統線下銷售渠道造成沖擊。互聯網保險通過提高預定利率、節省人工核保成本及銀行通道費用等方式,降低了產品純保費與附加保費,讓客戶獲得了實惠,更易獲得消費者青睞。
保險營銷員一直是壽險業發展的基石。但自去年以來,保險代理人大量脫落,對保費收入形成沖擊。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營銷員規模分別為87.78萬人、115萬人、64.1萬人、44.1萬人,相較2019年末分別下降14.26%、16.55%、14.42%、27.23%。保險營銷員快速流失,對壽險業保費增速形成抑制。
永達理總經理高伍季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營銷員的人海戰術已遇到發展瓶頸,尤其是在保險產品消費乏力的背景下,營銷員面臨展業困難、人員脫落等實際問題。
保險營銷員大量流失,壽險業保費增速陷入惡性循環。壽險保單主要依賴于代理人線下面訪展業。2019年之前,壽險保單銷售增長主要靠代理人數量增長來推動。2020年疫情爆發后,代理人線下展業受阻,傳統營銷機制遭遇瓶頸。代理人傭金收入主要來自新單銷售,保單銷售受阻導致代理人收入下降,引發代理人脫落及增員難問題。各家險企已意識到,通過人海戰術增加保單銷售的模式不可持續,開始積極尋求對傳統營銷模式的轉型升級,通過主動清虛來提升產能,加大了代理人脫落速度,導致保費收入受到持續沖擊。根據上市險企現行的改革策略,預計2022年保險營銷員仍可能持續流失。
2021年,財險業保費增速也受到車險綜改的負面影響。2020年9月份,銀保監會實施車險綜改,通過“降價、增保、提質”讓利于消費者。受此影響,車險保費收入也持續低迷。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1月份至11月份,保險行業合計實現產險保費收入10576億元,同比下降3.3%。其中,財險公司實現車險保費收入6951億元,同比下降7.07%。
除負債端外,2021年險企的投資端也持續承壓。去年,華夏幸福、恒大集團發生的違約事件受到廣泛關注,引發市場對險企投資端的擔憂。固收類投資占險資運用資金總規模的八成左右,長債利率下行壓制了險企固收類投資收益表現。而這些因素,今年仍有可能繼續對險企投資端形成負面影響。
總體來看,諸多負面因素對保險股的負債端與投資端同時發力,形成負面沖擊,導致保險股股價也大幅下挫。不過,在保險股估值持續走低之際,外資機構并沒有盡數拋售保險股,反而逆市加倉4只保險股,值得市場關注。
今年一季度保費
或繼續承壓
對投資者來說,外資“抄底”部分保險股,并不代表如今“上車”保險股就安全了。新華保險總裁李全等為代表的多位上市險企高管認為,壽險業需要過幾年艱難的日子,才能走出低谷。財險業受車險綜改的負面影響正在減弱,但能否出現快速反彈還有待觀察。從投資端來看,壓制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幾大負面因素仍未消除。
展望2022年,武平平認為,考慮到去年一季度保費高基數、今年“開門紅”啟動延遲、保險代理人隊伍轉型成效短期難以顯現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預計2022年“開門紅”期間新保單數量仍將承壓。但隨著險企推進代理人銷售模式向渠道銷售模式積極轉型,預計今年的保單銷售同比增速將呈現“前低后高”的特征;進入下半年后,行業保費收入和新業務價值都將逐漸改善。
多位險資人士表示,利率下行、權益市場波動加劇、資產荒等因素將對險企投資端帶來負面影響,進而影響2022年保險板塊的二級市場表現。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