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截至2021年最后一個交易日,保險板塊(申萬二級行業分類)指數較年初跌去了39%。從跌幅榜來看,保險板塊排名第二,僅次于教育板塊。
對于保險行業來說,2021年著實不易,超百萬名保險營銷員離開,上市險企股價跌跌不休,壽險行業支柱性產品——重疾險經歷了保費斷崖式下跌和市場持續冷清,財險行業經歷了車險綜合改革之后的首個完整年度,預計全年保費同比下降……不過,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盡管2021年的發展頗多曲折,但無論是從我國人均GDP來看,還是從我國保險業的深度和密度來看,保險業實現大發展的前景依然不會改變。寒冬之后,便是暖春。苦練內功,勇往直前,正是保險業謀求更好發展最重要的事。
流失+清虛
超百萬名營銷員離開
2021年,人身險行業持續多年的人海戰術突然失靈,營銷員劇烈脫落,給行業發展帶來明顯負面影響,也帶來諸多反思。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上市險企營銷員合計較2020年年底銳減82萬人,較2019年年底減少110.6萬人。三季度,流失仍在繼續。截至9月底,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的營銷員分別為70.6萬、98萬,較二季度末分別下降19.5%、14.8%。營銷員的快速流失壓制險企高價值業務增速,去年,多家壽險公司長期期交業務及新業務價值出現負增長,個別險企新業務價值同比下滑逾30%。
保險營銷員流失背后,原因錯綜復雜。例如,新冠疫情提升保險銷售難度;營銷員收入多年徘徊不前;部分險企主動清虛,壓降數量、提升質量等。反思超百萬名營銷員的流失,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認為:“這說明,傳統的壽險營銷模式到了必須深入改革的階段。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以及消費者對保險的認知越來越專業,傳統代理人模式的瓶頸愈發明顯。新冠疫情推動險企線上化和數字化改革進程,加速了傳統代理人模式的問題顯現,在增員和產能上都遭遇了很大的挑戰。”
很顯然,延續多年的人海戰術已經難以為繼。當前,各險企正在努力推進營銷員改革,成效幾何,尚待實踐檢驗。
重疾險市場遇重挫
根據銀保監會規定,從2021年2月1日起,保險公司只能銷售基于《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開發的成人重大疾病保險產品(業界稱之為新定義重疾險)。
新規實施之前,各渠道營銷之勢猛烈,消費者加速“上車”,舊定義重疾險銷售量猛增。據知情人士介紹,2021年1月份,部分險企的新單標準保費同比大增40%,個別公司甚至增長了70%,但過度營銷也透支了市場,新規實施之后,重疾險客戶儲備基本從零開始,加上市場接受新定義產品也需要時間,此后重疾險保費一路走低,全年保費收入高開低走。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重疾險保費約占人身險總保費的60%。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和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對記者表示,過去十年重疾險一直是人身險公司的支柱性產品,其投保門檻和件均保費較高。目前,全國有效重疾險保單已超過2.2億單,滲透率較高,繼續拓展的空間有限,因此增速受阻。同時,“重疾”定義切換后,重疾險市場持續低迷。此外,快速發展的百萬醫療險、惠民保等醫療險種也對重疾險市場造成比較明顯的沖擊。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在重疾險自身功能雜糅、人身險產品不斷創新、監管政策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重疾險在健康險保費中的占比將持續下降。
惠民保風靡多城
2021年,“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風靡多個城市,部分城市的惠民保甚至成為現象級產品,惠民保的覆蓋范圍和參保人群持續增長。
據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介紹,截至去年10月份,惠民保投保人數已經超過7000萬人,已經有58家保險機構在27個省份參與了超過100個惠民保項目。2022年1月1日,“北京普惠健康保”正式生效,據項目組介紹,共吸引了300多萬北京市民參保。
對惠民保走紅的原因,業界人士分析認為,一是其獲得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背書和支持,提高了公眾信任度;二是惠民保填補了市場需求空白,尤其對中老年、帶病或非標群體更為友好;三是其高性價比,多地惠民保一年保費不足100元,但保額高達100萬元,這也是其備受消費者青睞的核心原因。
惠民保實際運行情況如何?據銀保監會負責人介紹,各地區項目的投保率差別較大,有的達到了50%以上。同時,部分地區出現了多款惠民保產品,存在一些惡性競爭現象,有的產品盡管以惠民保之名宣傳,但并沒有很好體現“城市定制”等特點,屬于蹭熱點。從賠付率來看,各項目也有明顯分化。惠民保如何“惠民”,在高賠付率和可持續性間如何求得平衡等問題,都是影響其長久發展的重要因素。
互聯網人身險格局生變
2021年10月22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人身險公司經營互聯網保險必須滿足多方面條件,尤其是經營長期互聯網保險產品需要在償付能力等多方面滿足“高階要求”。據記者統計,該通知發布之后,至少有18家險企宣布從今年1月1日起暫停開展互聯網人身險業務。
近年來,互聯網人身險快速發展,2020年累計實現規模保費2110.8億元,同比增長13.6%,遠高于人身險整體保費7.5%的增速。此次發布的新規將提高參與互聯網業務的險企門檻,例如,目前全行業僅有21家險企符合“高階要求”,可以經營保險期間十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壽保險(除定期壽險)和保險期間十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險產品。同時,新規之下,能夠進行互聯網經營的產品范圍縮小:萬能險、分紅險和投連險不能在網上銷售。
業內人士認為,受此新規影響,互聯網人身險格局將被重塑,中小險企面臨更大的挑戰。部分保險需求將回流線下,有利于分支機構較多、營銷員隊伍建設較完善的險企。同時,由于經營主體和相關產品同時減少,預計2022年互聯網人身險市場規模將明顯下滑。
新能源車險開啟“專屬”時代
2021年12月27日,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產品正式全國開售,上海保險交易所正式上線新能源車險交易平臺,并首批掛牌了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產險等12家財險公司的新能源專屬車險產品。
新能源專屬車險正式上線,是車險行業的里程碑式事件。目前,我國車險市場年度保費約8000億元出頭,而根據相關測算,到2035年,全行業新能源車險年度保費將提升至2000億元左右。可見,新能源專屬車險將是車險市場最重要的增量業務來源。
對消費者來說,與傳統的車險產品相比,新能源專屬車險的保障更加全面,不僅為“三電”系統提供保障,而且全面涵蓋新能源汽車行駛、停放、充電及作業的使用場景。從保費支出來看,大部分車主的保費有所下降。對險企而言,新能源專屬車險業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例如,中再產險總精算師李曉翾對記者表示,目前新能源車險的綜合賠付率和綜合成本率都處于較高水平,新能源車險賠付壓力較大。此次新能源專屬車險推出之時,監管部門要求其附加費用率不得高于15%,這意味著未來該產品的費用率將下降;同時,25萬元以下的新能源車型基準保費只降不漲,大部分新能源車型的賠付率存在上升的可能。
盡管趨勢明確,前景看好,但目前對新能源專屬車險,險企態度分化,大型險企積極擁抱,而中小險企謹慎嘗試或以觀望為主。
保險板塊指數一年跌幅達39%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盤,保險板塊指數(申萬二級行業分類)去年全年跌幅高達39%,位居各行業跌幅榜第二位,僅次于教育板塊。
股價的下跌源于投資者對險企負債端和投資端的悲觀情緒。從負債端來看,去年前11個月,行業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1069億元,同比下降0.55%;同期,行業財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0575億元,同比下降3.3%。其中,車險保費6951億元,同比下降7.07%。在投資端,2021年險企也面臨不小壓力。險企在資產配置上通常采用“固收為主、權益為輔”的策略,2021年以來,國內利率水平持續在低位徘徊,同時,權益市場波動加劇,都給險企投資端帶來較大壓力。
對于人身險業困境,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表示,2021年壽險公司遭遇內外部因素共同挑戰,是行業多年來粗放式發展模式累計問題的集中暴露,這一狀況短期內難以扭轉,預計今年壽險市場仍面臨較大壓力。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葛玉翔認為,復盤本輪壽險業困境可以發現,傳統低效的保險營銷模式已經失靈,2022年上半年營銷隊伍有進一步萎縮的趨勢,疊加同期基數較高,人身險業面臨一定增長壓力。
財險方面,分析人士大多認為,車險綜合改革對車險保費的抑制作用已明顯弱化。2021年9月19日車險綜合改革落地滿一周年,自10月份起,車險單月保費收入已開啟上行通道。從業務品質來看,隨著信用保證保險的風險基本出清,財險公司承保端業績改善預期較為強烈。
網絡互助從喧囂走向落寞
2021年12月28日,相互寶發布公告表示,平臺將于2022年1月28日24時停止運行。一石激起千層浪。相互寶平臺最高峰時期會員超過1億人,截至其宣布關閉時仍有約7500萬人。
盡管網絡互助與保險并非一回事,但由于其保障內容、運營方式等方面與保險頗有相似之處,同時有的互助和保險業務深入融合,因此,保險業對網絡互助高度關注。而多數網絡互助平臺關停之時,提供相應的保險供選擇。
事實上,如果算上相互寶,2021年至少10家網絡互助平臺關停,其中7家平臺運營尚不足3年。同時,從最初面世至今已經過去10年,對于網絡互助平臺的監管仍是空白。周瑾認為,網絡互助到底是慈善還是商業的定位,依然不夠清晰。一方面,不少平臺推出網絡互助時并非是出于純粹的慈善目的,吸引資本參與的原因也是在于其潛在的商業價值;另一方面,由于現行法律法規的界定,網絡互助盡管具備很強的保障特征,但游離在金融監管體系之外,這導致互助平臺的規范運作和可持續性存疑。
盡管網絡巨頭參與的網絡互助紛紛退場,但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仍在運行的平臺至少還有康愛公社、e互助等5家,在巨頭紛紛“閃退”的背景下,這些平臺又將走向何方?
(編輯 白寶玉)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