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健康險(即“意外險”)一半以上保費被返傭的時代將成為過去式。
去年10月,銀保監會印發《意外傷害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規定,在辦法發布前已經審批或備案的意外險產品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應于2022年6月30日前完成整改。這意味著,所有的意外險產品于7月1日起都要符合辦法要求。
根據辦法規定,保險期限一年及以下的個人意外險和團體意外險平均附加費用率分別不能超過35%和25%。據上海證券報記者了解,意外險費用率過高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傭金畸高。
業內人士建議,保險要回歸保險保障初心,讓利于消費者,保險公司應該思考如何建設更高質量的銷售渠道。
意外險傭金畸高頗受詬病
調研發現,盡管辦法早已出臺,但在利益誘惑之下,仍有保險公司鋌而走險。
近期,上海證券報曾接到知情人提供的舉報材料稱,某大型財險上海分公司和某汽車集團保險銷售有限公司合作的駕乘意外險突破報備費率,手續費超過60%,在短時間做促銷時手續費最高達76%,但歷年制賠付率不足6%。
實際上,意外險高傭金現象由來已久,上海證券報此前報道的學生平安保險就是意外險高返傭的典型案例。6月,遼寧銀保監局公布的兩份處罰決定書顯示,沈陽3所實驗中學通過某保險代理公司投保某保險公司的學生平安保險,涉及保費101萬元,該保險代理公司從中獲傭58萬元后,轉頭支付給學校工作人員33萬元。
“辦法出臺后,大部分保險公司已經展開整改行動,但整改進展不一。”深圳一家財險公司業務部經理表示,意外險高傭金主要集中在航空意外險、借款人意外險、旅行意外險、交通工具意外險等出險率較低的險種。
意外險亂象一直以來就頗受消費者詬病。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搜索發現,意外險相關投訴有1686條,其中捆綁銷售、違法返傭等問題投訴較多。
為引導降低意外險傭金費用水平,進一步規范意外險市場秩序。辦法規定,產品任一渠道的年度傭金費用率超出規定的平均附加費用率上限10個百分點以上的,應提供總經理簽署的書面說明材料。因此,個人意外險和團體意外險平均附加費用率最高分別不能超過45%和35%,不然要提交書面說明材料。
高傭金背后的“貓膩”
無利不起早,意外險手續費畸高的背后是一場非理性競爭的傭金戰。
以消費者最常用的航空意外險為例,保險公司曾經為在短期內搶占市場,過度依賴中介機構和銷售平臺,將大部分保費進行返傭。“保險公司實際收取航空意外險保費可能只有消費者支付保費的5%。”上述財險公司業務部經理透露。
意外險如此高的傭金究竟如何變現呢?記者采訪了解到,保險公司“內鬼”往往通過虛構中介的違法行為套現保費資金。這不僅損害了保險公司利益,也敗壞了行業風氣。
為此,辦法明確提出,保險公司通過保險中介機構展業,支付的中介費用應與實際中介服務相匹配,不得通過保險中介機構套取資金、為其他機構或者個人謀取不正當利益。
部分機構通過其他費用突破傭金費率上限也被監管堵住。辦法規定,傭金費用應據實列支,不得通過信息技術支持和服務類費用、賬外激勵費用等方式變相突破傭金費用率上限。
意外險將更具性價比
在意外險高傭金這個問題上,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第三方機構,其實都難辭其咎。
為了市場規模支付高額傭金給第三方機構,這說明部分保險公司仍然沒有徹底摒棄“惟保單數量、保費規模是圖”的粗放經營理念。但從長期來看,保險公司客戶黏性不高和價值開發不足等痛點問題依舊沒有效解決。
另一方面,第三方機構利用自身平臺優勢,從保險公司高返傭中獲取大量利潤,并且“胃口”越來越大。
所以,如何擺脫對第三方機構的高度依賴、建立高質量銷售渠道、直接觸達消費者是保險公司在整改過程中應該思考的新命題。
“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監管限制高傭金是倒逼保險公司練好渠道建設的內功。”有業內人士建議,在數字化浪潮下,保險銷售線上化是直接獲客的重要抓手,保險公司應當加快數字化轉型;此外,建設自營渠道的前期投入雖然較大,但可以降低對第三方機構的依賴程度、提高議價能力和利潤率,后期如果保險公司自身管控得力,將大大提高其產品銷售能力和信息反饋。
上海證券報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前已經有不少保險公司在意外險整改中進行渠道改革,通過去中介化、線上化銷售等方式直達消費者,以此降低傭金、降低保費、提高意外險性價比,使消費者直接受益。
為何能極大轉移意外風險的產品卻難以觸達消費者,仍需保險公司支付高額傭金委托中介機構去銷售?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消費者保險意識不強,只有在購買機票、旅游等消費場景才會購買短期意外險,但一些長期意外險其實包含了短期意外險責任,消費者應當統籌考慮,購買適合自己的產品。因此,加強消費者保險教育是當前監管部門和保險機構的重要工作。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