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寧
隨著年報不斷披露,部分期貨公司2022年經營情況浮出水面。Wind統計顯示,截至4月12日,已披露年報的32家期貨公司去年凈利合計為73.26億元,有19家凈利超過1億元。中期協數據顯示,2022年,全行業(150家期貨公司)實現凈利109.89億元,較2021年的137.05億元相比下降19.8%。
北京某期貨公司高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導致去年全行業凈利下滑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全年市場成交下降是主要原因,此外,海外市場基本面風險也傳導至境內,導致期貨公司部分海外業務發展受阻。
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以單邊計算,2022年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額為534.93萬億元,同比下降8%。其中,商品期貨累計成交額為401.9萬億元,同比下降13.2%;不過,金融期貨累計成交133.04萬億元,同比增長12.6%。
150家期貨公司去年經紀業務收入233.75億元,同比下降25.79%;交易咨詢業務收入1.15億元,同比下降34.66%;資產管理業務收入9.95億元,同比下降18.04%;風險管理業務收入2413.81億元,同比下降8.17%。
另據已披露年報的32家期貨公司數據,有19家凈利超過1億元,躋身“億元俱樂部”。具體來看,中信期貨、國泰君安、銀河期貨、東證期貨和中信建投期貨5家公司,去年凈利均在5億元以上。其中,中信期貨更是以9.7億元的凈利奪得暫時第一;招商期貨、光大期貨、申銀萬國期貨、華泰期貨、瑞達期貨和浙商期貨等14家,凈利均在1億元至5億元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部分期貨公司去年凈利有所下滑,但從全行業客戶權益變動來看,依然呈現走高態勢。中期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度,全市場管理規模為1.18萬億元,到2022年年底增至近1.7萬億元,凈資產1841.65億元,資本實力持續增強。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去年全市場管理規模仍以增長態勢呈現,這與期貨新品種數量增加和其他業務規模提升存在直接關系。去年監管部門進一步推進期貨市場的品種創新和制度創新,持續增強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一方面,期貨產品體系擴充速度加快,全年共上市新品種16個,其中包括工業硅期貨和期權、菜籽油和花生期權等;另一方面,《期貨和衍生品法》正式實施,國內4家商品交易所宣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可以參與相關期貨、期權合約交易等,為市場提供更多增量資金。
此外,去年風險管理業務規模也有所擴容。例如,場外衍生品業務新增名義本金突破2萬億元,這為場內市場規模增長起到推動作用。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