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百年造車長河中,中國汽車產業曾一度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但隨著智能電動浪潮席卷,在全新的產業變革中,中國汽車品牌已逐漸“彎道超車”,闊步邁向世界汽車舞臺中央,實現從整車產品到核心零部件再到創新技術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的全面“走出去”。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汽車出口量已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二。出口量增長的同時,中國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也在謀求“質”的飛躍。最明顯的現象便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品牌集體進軍汽車發源地——歐洲,其中既有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龍頭,也有蔚來、小鵬這樣的造車新勢力,更有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一類的核心零部件企業。此外,中國的汽車產業鏈上企業也在悄然掀起一場“技術反向輸出潮”。
近年來汽車產業鏈技術反向輸出的案例已不勝枚舉。無論是雷諾與吉利的合作,還是豐田與比亞迪的“牽手”,抑或是廣汽埃安向廣本等合資公司的產品導入,以及北汽藍谷BE21純電平臺向海外公司的技術授權……眾多鮮活的案例已表明,那個“以市場換技術”的時代已徹底翻篇。
如今,在以智能電動化為主角的賽道上,中國汽車產業不僅走在全球汽車產業前沿,更實現了技術引領,部分跨國車企甚至必須依托中國的電子電氣架構、平臺技術、車用操作系統、三電技術、大算力芯片等以實現自身的轉型。
不久前,大眾汽車集團耗資24億歐元,推動旗下的軟件公司與中國芯片企業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再度印證了上述現象。業內普遍認為,大眾此次史無前例的合資合作,看中的已不僅是中國的市場容量,更是中國在智能電動汽車新技術領域的創新活力和技術實力。
技術實力的上升,也為中國在世界汽車舞臺上贏得了更強的話語權。近期,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首個自動駕駛國際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組織德國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共同進行的系統規劃。從產品出海歐洲腹地,到技術實現反向輸出,再到成為自動駕駛等前瞻領域的標準定義者,中國的汽車產業正在借勢智能電動汽車大潮,深度牽引著全球汽車業的邏輯演變。
舉目已覺千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在全球減排降碳的大背景下,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已高度確定。中國汽車產業如何繼續以先行者的姿態參與國際競爭,是當前產業必須思考的問題。把握技術反向輸出的優勢,攻克產業鏈尚存的堵點、難點,進一步鞏固汽車出海的成果,強化中國汽車產品的品牌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汽車產業在全球舞臺上將迎來一次新的“蝶變”。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