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管理的目的
通脹在投資和宏觀調控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通脹反映和體現了經濟的周期性趨勢?,F代工業經濟社會中生產能力不足造成的供給限制已不存在,導致經濟周期性變化的是需求的不足;即使是供給和需求間的結構性矛盾,最終也會演變成總需求的不足,從而引起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在經濟的周期變化中,通脹變化通常是一個經濟周期波動的顯性指標,即價格平穩時間越長,經濟維持平穩發展的時期越長,通脹發生意味著后續經濟波動將增加。顯然,價格管理的目的,除了民生目的外,在宏觀調控中,更為主要的是——為周期管理提供先行性的觀察和映證指標。
基于經濟周期的視角,通脹上行的直接原因是不可持續的需求持續增加;而需求的增長,通常又來自于政策的刺激,如貨幣信用擴張等,更進一步,政策激勵通常是政治短視的結果,如領導人任期的周期性等。不論背后原因如何,通脹體現經濟周期波動的背后深層次原因,都是需求的變動。沒有需求變動,受供給變化引起的價格波動,在現代生產能力發達、經濟評級平穩運行主要矛盾轉向供需有序對接、協調的當下,在宏觀經濟管理當中需要單獨被挑出。因此,在價格體系跟蹤指標中,西方成熟市場體系有專門剔除供給沖擊的指標——核心通脹率。核心通脹率是指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通脹指標,一般來講,這兩個領域較易受供給因素沖擊而發生波動。因此,西方國家的價格統計體系中,對周期管理更為倚重的是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通脹指標。筆者曾經指出,在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穩定“基石”的情況下,核心通脹指標對正確理解中國經濟運行狀態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國需要盡快推出自己核心通脹指標。為了達到經濟平穩運行的目的,宏調部門需要有更確切的體現經濟整體需求變動趨勢的指標——核心通脹率;對于民生管理,類似于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PCE),或又是更為貼切的指標。
可見,政府通脹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基于此提供民生補貼調整,也不是單純地維持一個合意的價格增長水平,而是維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長期的平穩運行。因此,對于什么樣的價格水準是合意的,是依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環境而變化的。
中國當前通脹
變化的非周期性
受豬肉價格的影響,中國一般通脹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2019年后持續上漲,體現出了與經濟同期運行穩中偏軟相反的態勢。2019年3月份后,中國CPI持續在2.0上方運行;2019年10月份,更上站上3.1的高位。縱觀2019年中國CPI的變化,2019年6月份前,價格上漲主要有翹尾因素引起,新上漲因素為輔;2019年7月后,新上漲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而下半年的新上漲因素主要是豬肉價格的持續上漲,及由此引發的食品價格上漲面擴展(比價效應)。
可見,中國這一輪的通脹是完全地由豬肉等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是供給沖擊變化的結果。我們知道,食品的需求是穩定的,很少變化(每天都吃3頓飯)。實踐當中,每次食品價格的上漲,無一例外也是供給變化的結果,如2017年“藍耳病”疫情帶來豬肉供應突然吃緊,及當前的非洲“豬瘟”疫情。更進一步的觀察表明,食品領域沖擊使中國價格波動有頻率增加、幅度加大的趨勢。由于中國食品領域分散生產的特征,生產商對現貨價格控制力弱,農產品資本化和期貨化導致金融屬性持續上行,最終必然帶來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相信市場對2019年3月、4月時的鮮果價格漲跌歷程還有印象,更早的雞蛋、大蒜等農產品期貨炒作引致的市場價格大起伏,實際上早已屢見不鮮。
在2014年之前,中國價格波動的季節性現象是很明顯的,豬肉等諸多食品的價格波動季節性特征很明顯,大致是夏季淡、冬季強(因春節、元旦等節日因素影響)。然而,自從2012年開啟的金融過度創新和農產品資本化后,中國價格變化的季節性波動規律越來越不明顯了,2019年4月,本來是消費淡季蘋果等鮮果價格應該相對低點的月份,但在期貨價格推動下,竟然影響了CPI變動的方向。
回顧2019年中國通貨膨脹的持續上漲過程,顯然是食品價格持續上漲的結果,非食品價格上漲實際上是不斷走低的。可見,當前中國通脹水平的上升,并不是需求放大的結果。進一步分析食品供給變化的結果,除了豬肉外,食品價格上漲,也不是供給不足的結果,2019年二季度時食品中的主要漲價因素是鮮果,這主要是期貨市場投機炒作沖擊的結果。2019年4月,鮮菜價格影響CPI上漲約0.43個百分點;豬肉價格影響CPI上漲約0.31個百分點;2019年5月,鮮果價格影響CPI上漲約0.48個百分點;豬肉價格影響CPI上漲約0.38個百分點;2019年月,鮮果價格影響CPI上漲約0.71個百分點,豬肉價格影響CPI上漲約0.45個百分點。當前對中國CPI有重要影響的豬肉價格,在三季度后才成為重要影響因素,且具有明顯的外生性。
“滯脹”表象下的
利率政策前景
按照經濟增長變動和通脹變化的組合態勢,市場自然會把當前的中國經濟狀態界定為“滯脹”。然而,中國經濟的“滯”是結構調整中減速換擋增質的階段現象,并非真正停滯,而是經濟運行重心變化的結果;對于價格的持續上行,基于筆者上述分析,中國價格的“漲”,更多的是一種統計和民生現象,畢竟肉價貴了,老百姓也是有牢騷的,但根本不是經濟周期現象,不是經濟需求發生趨勢性變化的結果,從價格變動的根源上看,更多的是先前過度市場創新(農產品期貨化)和生豬養殖市場集中化進程中的短期沖擊。
通脹對宏觀調控最主要的影響是貨幣政策的節奏影響。在當前“去杠桿”成為貨幣政策基調的情況下,主要是對利率政策變動的影響。從宏觀經濟管理的角度,利率是最為重要的周期管理工具。從周期管理的角度,中國當前因價格的結構性上漲引發的“高通脹”,實際上不應該,也不會對利率下行造成阻力。基于經濟和金融形勢的變化,中國的利率下行趨勢不會改變。盡管通脹高企態勢明顯,2019年11月5日,中國貨幣當局還是下調了1年期MLF利率5BP。
低利率的國際金融環境,為中國未來進一步下調利率打開了空間。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的貨幣超級寬松實踐結果,讓全球經濟加速跨入了“負利率”時代,在經歷了2016-2018年期間的利率回升后,各主要經濟體都開啟了利率下行通道。負利率是貨幣超發的結果,貨幣超發是長期積累的過程,短期很難消化,各國實踐看也不想消化。在金融市場上,負利率已成為共識預期!
對中國經濟而言,中短期的宏觀調控重心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內容為“三去一降一補”,但各部分并不是平行推進的,政策重點、施政重心要隨著經濟形勢和國際環境等的變化而演變。回顧“供給側改革”進程,顯然“供給側改革”的政策重點經歷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等三個階段。當前正處在最后的“降成本”,階段,這一階段“降息”是必不可缺的政策選項。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即使中國經濟很快走出“底部徘徊”階段,產業成熟帶來的市場結構調整也將延續較長時間,微觀經營主體仍將面臨較大經營壓力,仍然需要降息以激勵企業家精神。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