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
12月9日,國內領先的生活服務平臺58同城、安居客發布《2019人才政策與安居就業報告》,這份《報告》顯示,僅2019年,全國已有百余城出臺了人才政策,有超30個城市陸續出臺了新的落戶政策,天津、深圳、廣州、佛山、成都、西安、南京、寧波、馬鞍山、長沙等地市,相繼對人才政策、住房購買及銷售行為等做出規定。特別是寧波,最高補貼可達800萬元。
不能不說,人才引進已經成為“一窩風”了,且政策一個比一個吸引眼球,甚至人才的“底盤”已經相當大,大得讓人根本分不清是人才還是人員,大得已經沒有了標準、沒有了評價手段。面對這樣的場景,我們只能說,相當一部分地區是以“人”養“房”,以“人”推動房地產市場穩定。因為,真正的人才,并不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引,而應當為他們創造能夠創業的條件、營造創業的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紛紛出臺人才引進政策的城市里,許多是高校密集城市,大學生聚焦的城市。我們不禁要問,有多少大學生愿意留在所在城市工作?又有多少留在所在城市工作的大學生能夠持久待下去的?留城率與流失率到底有多高?
也許有人會說,正是因為大學生們不愿留下來,才需要通過政策來吸引和留住他們。聽起來很有道理,仔細分析則不難發現,當我們在不斷出臺人才引進政策時,已經在城市駐足的大學生,卻紛紛離開,形成了“狗熊掰玉米”的矛盾狀態,一邊用政策大量引進,一邊人才大量流失。最終,城市仍然是人才嚴重缺乏的格局。
實際上,對人才而言,不能只做增量文章,更要做存量文章。存量文章做好了,增量文章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做好。所謂存量文章,就是把已經留在城市的人才用好,讓已經留在城市的人才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空間。一旦這些人用好了,用出了效率、用出了水平、用出了效果、用出了前程,其他地方的人才,就會向這個地區聚焦,就不需要出臺那么多的政策,而只需要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新氛圍。
不錯,深圳也在出臺人才引進政策,但是,深圳的人才引進,呈現出兩大特點。一個特點是,對技術人才,深圳是向著最高端拓展,也就是一般人才對深圳來說,不需要用政策去吸引,而是會自然而然地向深圳聚焦。這方面,深圳已經形成了人才的虹吸效應。只有尖端人才,深圳才需要用政策來吸引,且主要是與幾大一線城市和國外城市競爭。另一個特點是,深圳在人才引進方面,采用了補短板的方式,對某些人才嚴重短缺的領域,通過引進的方式補充人才,如教育,就開出了很高的籌碼。而一旦大量優秀的教育人才進入深圳,深圳的人才梯隊就能比較好地建立,深圳作為新興城市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就能得到解決。
相反,那些教育資源十分集中和發達的地區,應當通過盤活存量、用好存量、用活存量的方式,讓人才使用的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并形成磁鐵效應,在將存量人才緊緊吸住的同時,吸引外地人才進入。如此一來,人才的集聚效應也就產生了,就能夠使地區的人才越來越多。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很多地方,產業定位、產業規劃、產業布局工作沒有做好,就開始出臺大量的引進人才政策。這些地方到底需要引進什么樣的人才呢?如果沒有很好的產業定位、產業規劃、產業目標、產業方向,而是盲目地通過政策引進人才,人才來了以后做什么呢?總不至于什么人才都引進,讓他們在短時間內把地區的產業門類做全吧?
人才需要集聚,但需要通過產業來集聚,必須首先確定產業定位,再去廣招人才,沒有產業定位的人才引進,是盲目的,是形式主義,只能認為是為了房地產而引進人才。產業定位好了,人才看到有產業做支撐,自然會形成集聚效應。像有的地方的人才引進方式,完全是樣子,是跟風和炒作,沒有明確的引進人才目標和思路。所以,必須改進人才引進辦法,不能“一窩風”,更不能失去底線,不能把物的標的越定越高,從而失去人才引進的意義和價值。政府在人才引進問題上,更多的是創造環境,而不是出臺那么多物的政策。政府的錢,也是納稅人的錢,不能盲目使用,更不能浪費。對引進人才出臺這么多物的政策,已經立足的人才卻沒有任何政策,就會倒逼他們去其他城市享受人才引進政策,形成人才的非正常流動和扭曲。這一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