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毛可馨
激進并購之殤仍在隱隱作痛。今年以來,陸續有涉及合同詐騙罪的并購案判決出爐,被并購對象往往被判以重刑。但這并非故事的結束,更算不上劇情的反轉,上市公司在求償道路上仍需艱苦跋涉。曾經那場瘋狂的并購潮釀下苦果,至今仍在被市場默默消化。
訴諸司法途徑尤其以刑訴解決的案件已經是最為極端的一批,并購標的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以至于上市公司都打不了圓場,無奈在法庭相見。更為廣泛的后遺癥已經在市場體現,包括前些年大面積的商譽減值引發雷聲陣陣,以及眾多并購來的子公司完全失控而不得已低價轉手。
上市公司業績遭到重創,而最大的受害者還是中小投資者。高溢價收購時暗藏商譽減值風險,投資者不能對公司真實的資產負債率水平作出準確評估;追繳股權不得,導致投資者股權遭到稀釋;風險表現在二級市場上更是引起股價受挫。然而,中小投資者若想在此類案件中獲得補償仍困難重重,只有當案件受到證監會處罰,才有機會通過起訴上市公司要求賠償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投資者保護困境或將迎來改觀。最高法計劃在今年底完成證券虛假陳述司法解釋修訂,將對中小投資者索賠的前提條件進行完善,更加強調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在司法實踐中,五洋債欺詐發行案中未勤勉盡職的中介機構被判擔責,也令眾多投資者拍手稱快。
不過,亡羊補牢再精美也比不上事先防范,歷史教訓留下的鏡鑒具有價值。回顧發源于2014年的溢價并購潮,大背景有宏觀環境的孕育,經濟下行壓力引發內生增長減弱,導致上市公司產生外延式并購需求,資本市場彼時的繁榮又為此創造了條件;動力也不乏不良動機的驅使,例如追概念、炒題材一度在資本市場流行,上市公司甚至寄希望于企業轉型通過并購一蹴而就;此外,不夠透明的信息披露還為潛在的利益輸送創造了條件。
在這樣的環境下再次審視“踩雷”并購案,部分并購標的粉飾業績或許本身并不難查,只是并購雙方各自為追求更大的利益而你情我愿地交易。因此,如今落得一地雞毛,也可以說是部分上市公司自尋煩惱。
如今,并購市場相比當年已少了許多浮躁,這得益于市場的日趨成熟。但往事并不如煙,后遺癥的療傷過程同時也在長鳴警鐘。清澈健康的并購市場需要理性,這既包括并購主體的理性,能夠堅持正確的并購戰略,尋找真正具有協同效應的標的;也包括市場規則朝著鼓勵理性行為的方向設置,事前規范和事后監管織成牢密的網絡,給投資者真實的安全感。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