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
在中國公募基金業,最典型的一個特征,或者說一個遺憾,就是在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中,作為機構投資者的基金公司賺錢了,但很多基民卻沒賺錢,導致基金持有人獲得感不好,體驗比較差,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實際上,這涉及到基金行業的盈利模式問題,也和基金持有人的投資習慣、認知水平有關,是一個生態體系的問題。在市場各方的努力下,相信未來這一狀況會得到改觀,基金持有人的獲得感也會大大增強。
基民不賺錢
的最大癥結在哪里?
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基金都是賺錢的,但為什么基民卻沒有享受到賺錢的樂趣呢?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基民的投資時點。如果基金持有人的投資時點處于市場的相對低位,或者堅持長期投資、理性投資,大概率是可以賺到錢的。
但遺憾的是,很多基民是在市場處于高位或相對高位時出手,這本質上是人性中固有的“追漲殺跌”的缺點決定的。每當市場處于高位時,賺錢效應明顯,市場上各種唱多聲音又一再強化這種賺錢效應,導致基民追高買入。
與此同時,市場賺錢效應明顯時,基金公司也會大力展開新發基金和老基金的持續營銷活動,基金營銷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市場高點時,基民在賺錢效應的刺激下跑步進入資本市場或者追加投資額度,但基金經理面對高估值的股票市場,是很難做出好的業績來的。
而每當市場處于低位時,虧錢效應明顯,股票市場的整體估值水平很低,但基民由于害怕買入基金后虧損,遲遲不敢出手,基金營銷市場低迷。
從基民獲得感的角度而言,基金公司應該在市場處于明顯高位、股票市場出現明顯估值泡沫時,停止持續營銷或者新發基金,但基金公司很難做到這樣,這是由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決定的。
基金公司主要還是靠賺取管理費獲得收益,資產管理規模越大,基金公司的收益越大,所以基金公司會盡力擴大資產管理規模,擴大規模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市場處于賺錢效應時拼命營銷,哪怕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知道市場的風險已經不小了,但公開的言論仍然是看多或者謹慎看多,如果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看空,就會違背基金公司擴大規模的沖動。而當市場處于低位時,盡管基金公司拼命營銷,但基民這個時候卻恐懼于被套,不敢出手。
所以,市場高位基金公司堅持唱多和拼命營銷,是由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決定的,市場低位時基民不敢買入基金,是由于“恐懼虧損”的人性決定的。如果基民有意識地進行反人性投資,也就是說,在市場出現明顯泡沫時不再買入基金,在市場處于相對低位時大膽買入基金,堅持長期投資、理性投資,基民大概率是會賺錢的。
投資是一項既復雜又簡單的行為。說復雜,是因為投資對一個人的要求很高,要懂很多知識,對投資者的認知水平要求極高;說簡單,是說如果投資者做到追求大一點的勝率,一定程度上克服人性中固有的“追漲殺跌”的缺陷,做到反人性投資和逆向投資,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投資者大概率是可以賺到錢的,所不同的無非是收益率的高低而已。
如何讓基民
有很大獲得感?
毫無疑問,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想要獲得更高水平、更加可持續良性發展,基民的獲得感不斷增加是一個核心命題。說白了,就是讓基民能夠切切實實賺到錢,擺脫“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怪圈。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市場參與各方共同努力,以基金持有人利益為底層邏輯,實現中國公募基金行業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
從基金公司來說,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在市場處于明顯高位、股市出現明顯估值泡沫時,基金公司應該抑制住一味擴大規模的沖動,以對基金持有人負責的態度,盡量少發新基金、少做持續營銷,盡量規避讓基金持有人買在市場高位。基金公司應該摒棄拼規模的所謂面子文化,轉到拼業績、拼投資者陪伴的賽道上來,通過做好業績來吸引投資者。
同時,基金公司應該共同努力,克服中國基金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多推出一些個性化、定制化、創新型產品,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而不是市場什么主題熱就跟風式地推出熱門賽道的產品。基金公司還應該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工具,做好投資者的定制化、個性化服務,將專業的知識通過老百姓易于接受的語言和視頻等傳播給投資者,讓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和投資心態越來越成熟。
從營銷機構來說,比如銀行、券商、獨立第三方銷售等渠道,也要真正著眼于服務好投資者,而不是勸說基金持有人“贖舊買新”,為了完成新基金銷售任務,獲得更多的返傭,讓投資者贖回老產品,購買新產品,加劇中國基金產品的同質化頑疾。同時,銷售機構也應該更多地服務好客戶,用真誠、專業的精神觸達客戶的心靈,而不是一切從自身利益出發,忽悠投資者。
從基金持有人的角度而言,經歷過市場多輪牛熊之后,基金持有人應該盡快成熟起來,提升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投資心態,在市場高位時克制住自己的買入沖動,在市場低位時敢于出手,學會反人性投資和逆向投資,加強對基金產品和自身風險收益特征的了解,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產品,而不是聽任理財經理的建議甚至是忽悠,做到長期投資、理性投資。此外,基金持有人也可以通過定投等方式,平滑自己的投資風險,降低暴富、大富的投機心態,做到理性投資、價值投資。
歷經20多年的發展,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目前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達到27萬億的水平,承擔著為千千萬萬居民家庭的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基民對基金公司抱有信任,基金公司也應該不辜負這份信任,以持續、穩定、優異的業績回報持有人,最終做到“基金賺錢、基民也賺錢”。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