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宇雜談】
開闊視野的通識教育,興趣導向的個人發展,赤子之心的情懷鑄就,獨立思考的能力鍛煉,本應該在大學期間受到重視。
李宇嘉
筆者所在的單位,今年增加了畢業生招聘的規模。但從近期的幾場面試發現,簡歷的雷同度越來越高。比如,大多數學生的學分績點(GPA)排名很高,說明大學越來越像高中,大家都注重績點。因為,這關系到各種評獎、保研、實習、找工作等等,學分績點高,后面環環都順了;比如,大多數學生從大一寒暑期起始,就開啟了實習經歷的“競標賽”,很多只有1-2個月的實習經歷;再比如,每一個大學生都有很多證書,或者在學生會、辯論隊任職的經歷。
原來的思路是,考上一個好大學,就有了理想職業的敲門磚。現在,除了比拼大學金字招牌的成色,還要拼成績、證書、實習、口才、吃苦、管理等能力。于是,大學期間,所謂學習、考證、實習等,都是奔著“有沒有用”而去的。
這其中,父母和社會的觀念烙印太深了。親戚、朋友、同事的小孩考大學,經常有人咨詢我,未來哪個專業前景最好?其實,行業的周期越來越短、變遷越來越快。前幾年火爆的地產、金融,現在越來越泯然眾人了。這幾年火爆的互聯網,也已從資本的云端下來了,慢慢演變成基礎設施了;公務員被認為是穩定的鐵飯碗,但現在都要下基層,而且也開始“996”了。
在讀書期間,大部分學生把很大部分精力放在為找工作做準備上,而且同一專業的學生,都是基于那幾家好單位、好公司而同質化競爭,導致大家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做同樣的事情,比如刷題、刷考證、刷實習。大學越來越“高中化”,而高中只有學習和考試這一件任務,大學卻還面臨著能力培養、適應社會、尋找工作等不確定的事情,導致發展趨勢直逼內卷。
功利性、目的性越來越強,加上大家都在一條賽道里“往死里卷”地競爭,那么開闊視野的通識教育,興趣導向的個人發展,狂野生存的韌性打造,赤子之心的情懷鑄就,獨立思考的能力鍛煉,體驗冷暖的社會觀察等等,這些能點亮心靈、終生受用、并能拓寬未來職業的內容,本應該在大學期間受到重視,卻被認為是“沒有用的東西”,學習的時間完全被擠壓。
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在大學四年、研究生三年,很多人都在為撬開“第一份優越的工作之門”而努力。所以,名校畢業的學生,在面試和工作初期,表現得都不錯。因為,他們學得早、學得深,也努力。但是,一旦要開拓一個新領域,獨立承擔一個新課題,剖析某事件背后的原理,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思路時,多數人表情茫然、答非所問,思維桎梏無法打破。
從根本上講,就在于很多人長期從眾化的學習和競爭,內心聽從于學習成績、就業單位“是否體面”、收入水平等維度的評價。本質上,這可能也是父母、周遭、社會的評價標準映射到個人的結果。但是,它導致了非常惡性的結果,即純粹的好奇心、個性化驅使下的獨立個性成長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不具備創造性或批判性思維,甚至只能做一些重復性的工作。
只顧逐浪,而且只看到眼前的頭浪,無法穿越更長的周期看待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很多人看上去腹有詩書,卻沒有赤子之心、家國情懷,甚至成為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和精致的機會主義者。對于基層鍛煉、鄉野調研,對于獲得草根資料,并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創新工作思路,體驗工作成就,內心和情感上不認同、不適應,導致“受教育者失業”的現象普遍存在。
這也是我國制造業領域長期缺工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并存的根源。經濟下行、財政緊縮,新公務人員下基層,部分高收入行業(地產、金融、互聯網等)擠泡沫等,對就業大學生將會是一個“再教育”的過程,也是降低就業預期,做空虛榮,做多實質,成就自我的過程。當下,這個過程很重要,需要政府、社會、學校、老師、學生一起來創造這樣的教育場景。
(作者系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在本專欄版發表的言論,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證券時報立場。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