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365個日夜,星夜兼程,北交所走遍了四季圖景,改革的印記伴隨著市場的每一步成長。
2021年9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次日,北交所正式注冊成立。由此開始,北交所把支持中小企業創新改革、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刻在基因里,將打造好符合中國國情、服務“專精特新”的資本市場專業化發展平臺作為改革答卷書寫在“試驗田”上。
這一年,北交所從0到1,支持了一批優質行業和上市公司從1到N,成為“專精特新”的代表和行業翹楚;這一年,市場運行平穩,改革初步達到預期效果,為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建設提供了更多底氣;這一年,各類主體積極參與市場建設,增量資金積極入場,市場生態不斷改善,助力中小企業全鏈條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形成。
為“專新特精”企業量身打造的北交所正煥發著澎湃的活力,讓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的“中國方案”逐步成形,我國開啟了滬深北三個市場共同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科技創新的新格局。多位市場人士表示,北交所探索出一個符合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制度體系,撬動企業生命周期更前段的中小市場,匹配地方產業規劃與資本布局,加速中國制造業和科技業升級和轉型,對于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助力中小企業乘風破浪起到了關鍵作用。
創新型中小企業匯聚勢頭良好
翻開宣布設立一年來的成績單,一組組數據標注著北交所的快速成長。
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共110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77%,民營企業占比90%;全市場總市值近2000億元,上市公司公開發行累計融資超235億元,平均每家2.1億元;合格投資者數量超513萬戶,是宣布設立前的近3倍;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持倉市值穩步增加。
尤其是去年11月開市以來,新上市的32家公司,大部分來自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從經營業績看,新上市公司處于營收規??焖僭鲩L、凈利潤質量不斷提升的階段。新上市公司2021年營業收入合計161.54億元,平均增速29.50%;凈利潤合計13.54億元,平均增速23.93%。從創新情況看,新上市公司中有8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上市公司2021年平均研發強度達4.65%,單家公司研發規模最大達1.61億元。
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北交所積極推動科技與資本深度融合,以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重要平臺為己任的努力實踐,走出了一條資本市場服務中小企業的普惠金融之路。北交所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多元化創新形態不斷涌現,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占比超八成,覆蓋工業材料、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雙碳”、消費等多元細分創新領域,與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相匹配。
中信建投投行委委員、董事總經理李旭東表示,一大批代表著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業涌向北交所市場,離不開北交所蹄疾步穩推進改革,推動人、財、物各類要素加速向創新企業集聚的努力,以及對首發、交易、退市、并購重組等基礎性制度進行全方位升級的實踐。
北交所以試點注冊制為牽引,尊重中小企業發展規律和成長階段,構建了一套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四套上市準入標準兼顧不同類型、不同特征創新企業,上市企業中既包括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包括具有創新特征的傳統行業企業;既有利潤過億元的大型成熟企業、細分行業龍頭,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創企業。另一方面,依托與新三板一體發展優勢,北交所提升審核效率,發行上市更順暢、預期更明確。從受理到完成注冊平均用時140余天,目前有企業從受理到過會最短用時僅37天。
除公開發行外,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掛牌階段平均進行2次定向發行融資,單次融資5000萬元左右,上市后已有5家啟動再融資,形成按需、小額、多次的接續融資機制,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緩解疫情期間中小企業現金流壓力。同時,北交所還契合中小市值股票特點需求,提供競價交易、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多種交易方式,持續監管寬嚴適度,貼合中小企業實際,平衡企業融資需求和規范成本。
李旭東指出,北交所通過包容性、差異化、精準化的制度設計,在“主陣地”建設方面取得有益經驗,正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新道路。發行上市制度突出精準包容、持續融資制度突出靈活多元、交易制度突出便捷高效、公司監管制度突出寬嚴適度,同步試點證券發行注冊制,構建了差異化制度體系。
“活水”涌入市場吸引力提升
隨著市場功能有效發揮,市場生態逐步優化,北交所對資金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各類主體參與積極性顯著提高。
在復雜外部形勢下,北交所保持了合理的流動性與估值水平,二級市場功能得到發揮。自開市以來,北交所日均成交10.42億元,較精選層階段高167.17%;年化換手率232%,日均換手率較精選層階段高0.13個百分點。北交所龍頭效應發揮,帶動新三板創新層、基礎層成交增加。北交所開市以來,新三板創新層與基礎層合計成交314.90萬筆、851.36億元,日均成交1.65萬筆、4.46億元,分別較精選層階段高30.78%、5.77%。
交易的活躍帶動各類主體踴躍參與市場建設。截至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資者數量已經超過513萬戶,是宣布設立前的近3倍;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持倉市值穩步增加,VC/PE加大投入,社保基金、保險資金、QFII/RQFII均已入市。
2022年以來,公募基金持續加倉北交所公司,公告可投資北交所上市股票的基金公司已超過20家,重倉總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資市值比例從2021年四季度的0.01%增至2022年二季度的0.05%,這意味著公募基金對北交所“小而美”、“專而精”公司的認可度持續提升。
去年年底,首批8只北交所主題基金正式成立,合計募資近40億元。今年7月,新批3只北交所主題基金,加上陸續新發的“專精特新”主題基金和其他存量產品等,基金公司的參與度持續提升。
易方達基金常務副總裁、投資總監吳欣榮表示,基金公司結合北交所的目標定位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也在持續挖掘市場改革的新機遇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投資機會,全方位加大投入,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的作用。
改革沒有休止符,北交所的流動性水平一直是市場的關注焦點。客觀來看,北交所上市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流通盤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具有流動性天然較弱的特點,正處于發展初期的北交所,正在通過制度革新來帶動流動性的活躍,然而市場功能的充分發揮和市場認可度的提升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流動性的提升絕非在當下,在短期就能驗證,而是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判斷。
實踐中,北交所一些市場認可度較高的企業,發行價格、流動性水平也都表現較好,優質企業可以獲得有效價值發現。記者了解到,北交所下一步將研究降低交易成本,適時推出北交所指數,持續推進交易機制創新,豐富產品供給,滿足投資者多元化交易需求,促進提升定價效率。
吳欣榮認為,隨著上市公司數量結構、投融資工具的不斷豐富完善,隨著新股發行提速和市場持續擴容,市場將逐步集聚一批特色中介和投資者群體,以基金公司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的配置意愿將不斷提升,中長期有望提升北交所股票的配置比例和交易活躍度。
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紐帶作用
過去一年,北交所多層次資本市場中的紐帶作用愈發顯著,與滬深交易所、區域性股權市場錯位發展、互聯互通,形成各個市場層次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成長路徑。
一邊,落地轉板機制,打通與滬深市場銜接,給企業更多選擇;另一邊,面向區域股權市場輻射,為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夯實土壤根基。目前。已有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別在科創板和創業板轉板成功。區域市場向北交所輸送上市資源的路徑已經打通,累計已有760余家區域性股權市場企業申請新三板掛牌,上市公司留在北交所發展的信心堅定。創新試點與浙江省區域股權市場共建服務基地合作培育企業,開通掛牌審查綠色通道,已有12家浙江企業由區域股權市場轉入新三板掛牌。
吳欣榮表示,北交所在尊重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規律和成長階段的基礎上,實現了不同交易市場的錯位發展與互聯互通,推動了與新三板創新層、基礎層的統籌協調與制度聯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完善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布局。
但是,轉板不是北交所上市企業的必答題。渤海證券新三板做市負責人張可亮認為,不排除個別企業在自身規模擴大以后,想轉板去創業板或科創板。但整體上不會形成一個潮流。北交所的定位清晰,是一個專門服務于專精特新等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平臺。隨著未來制度的健全完善以及長期資金的引入,北交所完全可以容納這些中小企業。
在新三板市場內部,北交所堅持與新三板一體發展和制度聯動,以公開市場的持續多輪次融資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企業可以在發展早期即對接資本市場,通過在新三板掛牌融資、發展壯大、規范運作后申報北交所,實現“邊融資、邊發展、邊上市”。
特色化的制度安排讓北交所更包容,企業申報發行上市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超過120家的在審企業候場在北交所的排隊通道中。記者了解到,北交所正在打通從企業新三板掛牌準入到持續掛牌監管過程,到最后北交所上市審核過程的全鏈條銜接,對優質企業提供上市的“快車道”。通過流程再造打通掛牌審查、持續監管、上市審核各環節,共享監管檔案,對申報上市的公司提前梳理,逐家形成有針對性的審核預案,持續優化審核流程機制,不斷優化自律審核與輔導備案、發行注冊的協同聯動,建立高效的協作機制,保障發行上市審核的質量與效率。
申銀宏源投行委主任張劍指出,北交所出現過一周“5審5過”的紀錄,隨著北交所審核經驗日趨豐富,中介機構合規意識、執業水平穩步提升,審核問詢向精準、務實、減量的方向積極變化,將為新股加快供給提供有益支撐。
可以預期,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北交所將會聚集一批高質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它們在資本市場的全鏈條全方位金融服務中獲得成長,成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