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頻頻發出積極信號。6月8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進一步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并對下一步投資端改革思路進行闡述;6月13日,易會滿在主題教育專題黨課上再次表示,圍繞投資端改革等重點領域研究制定一攬子政策措施;另據證監會網站6月16日消息,易會滿在主題教育理論學習讀書班上表示,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為居民資產配置創造相協調的市場環境和生態,更好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要。
預期拉滿的同時,改革舉措也在穩步推出。6月9日,證監會就《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推動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轉常規,培育資本市場買方中介隊伍。
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提高機構投資者持股占比是大勢所趨。市場期待,在權益類基金發行、推動個人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方面,未來將落地更多舉措,進一步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
權益類基金發展空間較大
權益類基金是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的重要來源。近年來,監管部門大力推動權益類基金發展,權益類基金規模占比穩步提升。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6月16日,目前公募基金中,權益類基金5981只(含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QDII股票型和股票型FOF基金),占比54.75%,權益類基金資產凈值合計6.98萬億元,在公募基金中占比26.25%,較2019年年初提升逾9個百分點。
但去年以來,受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權益類基金規模增長緩慢。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6月16日,今年以來,權益類基金發行規模1456.34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同期,權益類基金發行規模分別為5366.5億元、9657.74億元、1453.04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推動公募基金行業‘總量提升、結構優化’。”易會滿表示。
在公募基金行業人士看來,權益類基金規模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從全球公募基金結構來看,權益類基金規模占比已經超過40%。近日,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發布2022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對應到我國開放式公募基金)規模為60.1萬億美元,其中股票型基金總規模26.9萬億美元,占比44.76%。
“我國權益類公募基金規模目前占比僅26.25%,由此來看,未來中國權益類基金發展空間巨大。”南方基金首席權益投資官茅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也表示,我國公募基金中權益類基金規模占比不到三分之一,明顯較低。“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要與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需要通過股權融資讓投資者參與分享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紅利,同時承擔一定風險,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均衡。在此背景下,預計公募基金中權益類基金占比進一步提升,才能更好與中國經濟未來運行態勢相契合。”
茅煒認為,推動權益類基金發展,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權益類基金的產品創新力度,為投資者提供豐富的可投資產品;二是推動基金投顧業務發展,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基金持有體驗和更高的投資收益;三是優化基金公司的分類監管,引導行業強化長期業績考核。
銀行理財等入市
被寄予厚望
除權益類基金外,保險資金、銀行理財、三支柱養老金、外資(含QFII/RQFII、滬深港通)等亦是資本市場長期資金來源。
從公開信息來看,今年以來,險資正逐步提升權益類資產配置。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保險業資金運用余額26.11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3.37萬億元,占比12.92%,較去年年底提升5.96%。
外資方面,監管部門持續推動完善滬深港通機制,提高外資參與A股投資的便利性。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6月16日,北向資金今年以來凈流入A股1921.52億元,累計凈流入1.9萬億元。
另外,受訪人士普遍認為,銀行理財、個人養老金等提高權益類資產配置的潛力較大,有望為A股帶來增量資金。
從銀行理財來看,《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底,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29.96萬億元,權益類資產規模為0.94萬億元,占比3.14%。“在后資管新規格局下,銀行理財只有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產品和專業的配置,才能更好對接居民隨著財富積累而日益增長的理財需求,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增大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以在中長期適當提高產品的投資收益率和對居民的吸引力。”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另外,個人養老金也被寄予厚望。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5月25日,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已達3743.51萬人,個人養老金產品總數超過650只。伴隨著個人養老金市場的快速發展,覆蓋面不斷擴大,預計未來十年至少將為資本市場帶來數萬億元的增量資金。
張夏表示,近年來,我國養老金三支柱體系不斷完善。不過,我國養老金在股票市場的參與深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來個人養老金的發展將有望為養老金融產品帶來戰略性機遇,同時也將為股票市場帶來中長期增量資金。
打通中長期資金
入市堵點
雖然上述資金入市潛力巨大,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仍有諸多問題。因此,優化完善配套機制,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堵點,也是投資端下一步改革發力方向。
易會滿表示,加強橫向協同,健全完善稅收、會計等配套制度機制,進一步打通痛點堵點,為各類機構投資者入市創造更加有利的制度環境。
市場人士認為,稅收和會計等配套制度主要是針對解決保險資金和三支柱養老金入市的堵點。“稅收、會計等政策影響了企業年金等資金入市積極性。”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企業年金運作較為復雜,各地區、各企業差異較大,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目前年金計劃需要繳納較高的所得稅,相當于加征了資本利得稅,對企業年金通過投資增值產生了不利影響。
此外,投資比例限制等亦是制約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因素。“目前,社保、銀行、保險機構在權益配置比例方面約束較多,公募基金行業中權益類基金專業投研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尚不足,這些都是影響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亟待解決。”田軒表示。
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社保等部分特殊機構中長期資金入市,需要會計等配套制度的優化,而一般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障礙,則需要提升對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信心。在投資端,需要明確資本發展方向,下大力來穩信心、增信心和強信心,從而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同時,需要進一步擴大高質量金融開放,吸引國際中長期資本。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