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正步入密集爆發與加速迭代的關鍵期,諸多領域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不僅重塑產業形態,更重構全球競爭格局。在此背景下,需要我國主動順應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潮流,聚焦科技前沿和制高點,整合和優化創新資源,最大限度利用科技革命打開機會窗口,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在此過程中,構建以資本市場為樞紐的創新生態、提升創新資本形成效率,對于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意義重大。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資本市場憑借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的激勵機制,構建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生態,從初創期風投孵化、成長期股權融資到成熟期上市或并購重組,都可以匹配不同階段需求。同時,通過關鍵要素與資產的定價功能,激活創新內生動力,釋放企業家與人才的創新潛能,引導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融合集聚,服務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以科技創新
筑牢新質生產力之基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依賴多重因素協同支撐,在這些要素中,創新是起主導作用的關鍵變量——無論是技術突破、模式創新還是要素重構,其核心驅動力均源于創新實踐。
近年來,各地始終將科技創新置于核心位置,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全面激活創新要素、暢通創新鏈條,以此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與發展。7月3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經核算,2024年我國“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為242908億元,比上年增長6.7%(按現價計算),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增速高2.5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18.01%,比上年提高0.43個百分點。
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看來,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將形成“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環。當新技術突破催生出新產品,或技術進步提升企業投資回報率時,會直接激發企業的投資意愿,這種由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需求,是更具質量和可持續性的“優質需求”。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動能不足與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亟待培育的結構性矛盾依然交織存在。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一重要部署不僅是應對當前復雜發展環境、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關鍵舉措,更是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根本要求,為破解結構性矛盾、加速新質生產力培育指明了方向。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系列提法再次確認科技創新是當前產業政策的核心主軸。預計發展路徑將聚焦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九大未來產業。
憑資本市場
聯通科技產業之脈
從國內外實踐來看,無論是大而強的科技巨頭,還是小而美的科創新秀,都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有力支持,創新活動呈現出始于科技突破、興于產業轉化、成于資本賦能的鮮明特征。因此,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的樞紐作用,對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資本市場具有獨特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能夠提供從風險投資到上市融資、并購重組的全鏈條、接力式服務,滿足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階段企業需求。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介紹,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參與投資了九成的科創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過半數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孵化器”“加速器”“推進器”等效應持續釋放。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通過對關鍵要素和資產定價,可以激發企業家精神和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帶動人才、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有機融合、協同集聚,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服務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
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登陸資本市場,不僅為公司提供了資金和制度保障,還通過資源整合、政策引導及品牌賦能,使公司從單一的玻璃面板制造商轉型為覆蓋消費電子、汽車電子、智能制造等多元領域的科技創新龍頭。這種資本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是公司持續引領行業技術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例如,2020年公司以99億元收購可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金屬機殼業務,躋身全球金屬結構件前三,為AI手機、智能汽車等新產品開發提供跨材料技術融合基礎。”
正是在助力一個個微觀個體的發展壯大中,我國產業體系得以不斷優化升級。這種由點及面的帶動效應,不僅夯實了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更讓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有了堅實依托,為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提供了強勁的產業支撐。
靠改革深化
積蓄創新發展之勢
在資本市場的有力賦能下,我國科技創新正加速突破單點發力的局限,向多領域系統集成躍升,技術成果向市場應用的轉化效率持續提高,諸多賽道已涌現出一批具備強勁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科技力量。在此態勢下,加快構建與之精準適配的金融服務體系、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已然成為進一步激活創新動能、壯大創新力量的關鍵。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圍繞支持科技創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通過調整考核機制等引入超3000億元新增保險資金投向科技領域;深化科創板改革,推出“1+6”措施,設立科創成長層并重啟未盈利企業上市標準;協同發力制度基礎與創新工具,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出專項試點并修改規章等,形成閉環推動資本與科技深度融合。
值得關注的是,政府部門對資本市場改革的頂層設計持續強化。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認為,政策邏輯的深化不僅回應了當前經濟轉型的現實需求,更凸顯了資本市場在國家戰略全局中的定位升級。
23:31 | 直擊ChinaJoy:上半年游戲產業國內... |
23:31 | 7月份重卡銷量同比增長42%“四連漲... |
23:31 | “蘇超”效應持續顯現 文體旅融合... |
23:30 | 剛需持續發力 深圳7月份住宅成交超... |
23:30 | 頭部陶瓷企業加速創新 滿足“好房... |
23:30 | 百強房企前7個月拿地金額達5783億... |
23:30 | 新型儲能應用效果逐步顯現 鋰電池... |
23:30 | 硅片價格延續漲勢 產業鏈價格回暖... |
23:30 | 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 產業鏈... |
23:30 | 即時零售 尋求顛覆與重構的破立平... |
23:30 | 華夏華電清潔能源REIT上市 公募REI... |
23:30 | 投資者踴躍申購 多只科技主題基金...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