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電力設備等四行業凸顯成長性
本報記者 趙子強 任世碧
上市公司2022年半年報相繼披露,部分龍頭企業苦練內功、奮力向前,亮眼的業績數據凸顯中國經濟“韌實力”。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收盤,A股共有281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半年報。報告期內,有1450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占比51.49%。值得一提的是,有1816家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歸母凈利潤實現環比增長,占比逾六成;1079家公司2022年二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環比雙增長(以下簡稱“雙增長”),占比近四成。
對此,中航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二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受疫情影響較大,但作為中國經濟‘基本盤’的上市公司業績仍然表現較好。大部分業績優良的公司股價表現也很亮眼,這體現出我國經濟具有很強韌性,也體現了投資者成熟度持續提升。”
1079家公司歸母凈利潤
同比環比雙增長
上述今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的1450家公司中,有285家公司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漲超100%(剔除扭虧公司)。其中,23家公司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10倍,盛路通信、科潤智控、鞍重股份、融捷股份等4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均逾40倍。
記者梳理相關數據發現,1079家公司2022年二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環比雙增長,占比38.21%,從板塊分布來看,滬市主板雙增長公司數量最多,有345家,占比31.97%;深市主板公司有315家,占比29.19%;創業板公司有271家,占比25.12%;科創板公司有122家,占比11.31%;北交所公司有26家,占比2.41%。
上述1079家公司中,有95家公司今年二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環比漲幅均超100%。其中,有16家公司今年二季度歸母凈利潤環比增長均超10倍,洛凱股份、國芯科技等2家公司今年二季度歸母凈利潤環比增幅居前,分別為101401.44%、19658.19%。
以國芯科技為例,作為一家聚焦于國產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芯片設計公司,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924.05萬元,同比增長49.16%;實現歸母凈利潤6103.68萬元,同比增長1823.09%,營收與凈利潤均創出歷史同期最佳水平。其中,國芯科技今年二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6072.94萬元,較一季度的30.74萬元增長19658.19%,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198%。
機構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國芯科技克服疫情影響,持續提高研發水平,重點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汽車電子和云安全應用領域,開拓市場和客戶,推動公司業績實現持續增長。
同時,部分上市公司展現出業績持續向好的態勢,不僅今年二季度業績實現同比環比雙增長,近三年業績也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統計數據顯示,上述2022年二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環比雙增長的1079家公司中,有358家公司2019年、2020年、2021年連續三年歸母凈利潤均實現同比增長,占比超三成。上述358家公司2019年、2020年、2021年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655.6億元、2129.17億元、3135.56億元,2021年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較2019年增長89.39%。
202家雙增長公司
獲機構密集調研
在良好的基本面支撐下,上述1079家雙增長公司的股價表現也可圈可點。8月份以來,580家公司股價跑贏上證指數(期間累計跌0.52%),占比逾五成。其中,60家公司期間股價累計漲幅超20%,科信技術期間股價漲超100%,遠大智能、大元泵業、三維化學、金三江、明冠新材、英威騰等6家公司股價期間累計漲幅均超50%,表現強勢。
近期,機構對上述1079家雙增長公司投資熱情較高。同花順數據顯示,8月份以來,截至8月26日,202家雙增長公司獲包括公募基金、券商、險資、陽光私募、QFII等機構密集調研,其中,62家公司期間均受到100家及以上機構扎堆調研,邁瑞醫療、廈鎢新能、橫店東磁等3家公司期間累計接待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均超400家。
有“聰明錢”之稱的QFII也積極布局雙增長公司。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上述1079家公司中,有168家公司股票獲QFII重倉,合計持股市值995.95億元。其中,123家公司股票成為今年二季度QFII新進或增持的重點品種。新進持倉方面,截至今年二季度末,QFII新進持有79只雙增長公司股票,其中,華測檢測、四川長虹、億晶光電等3只個股今年二季度獲QFII新進持股數量均超1000萬股。
鄧海清補充道,投資機構扎堆調研,體現出投資機構對雙增長公司關注度較高。在選擇個股時,需根據行業發展、公司經營情況進行仔細辨別和分析,要抓住行業發展邏輯,找到未來一段時間業績能夠持續增長的行業和公司。同時,選擇個股時切忌盲目跟風,因為往往人聲鼎沸之時就是公司股價的階段性高點。
雙增長公司
扎推四行業
雙增長公司多集中于高景氣賽道。從行業角度看,通信、有色金屬、煤炭、電力設備等四行業雙增長公司數量占行業內公司總數的比例居前,分別為38.66%、38.06%、31.58%、29.26%,雙增長公司數量分別為46家、51家、12家和91家。
鄧海清表示,今年二季度實現雙增長的公司主要集中在通信、有色金屬、煤炭、電力設備等四個行業,其業績增長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產業鏈發展使得產品需求增加,進而推升公司業績;其次,所處行業原有供需關系被打破,導致商品價格提升,進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在通信行業方面,截至8月26日,已有70家通信行業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半年報,今年二季度合計歸母凈利潤617.43億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21.07%,與今年一季度相比增長68.94%。其中,有46家通信公司今年二季度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環比雙增長,占行業內已披露半年報公司數量的65.71%。
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告訴記者,通信行業業績增長主要受益于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
在有色金屬行業方面,截至8月26日,已有99家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半年報,今年二季度合計歸母凈利潤412.88億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64.86%,與今年一季度相比增長13.69%。其中,有51家有色金屬公司今年二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環比雙增長,占行業內已披露半年報公司數量的51.52%。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認為,全球通脹對偏上游的有色金屬行業有利。新能源產業快速成長,加劇了有色金屬行業供需矛盾,有色金屬價格持續保持高位,行業高景氣或延續。
在煤炭行業方面,截至8月26日,已有20家煤炭行業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半年報,今年二季度合計歸母凈利潤242.77億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75.69%,與今年一季度相比增長15.23%。其中,有12家煤炭公司今年二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環比雙增長,占行業內已披露半年報公司數量的60%。
劉有華表示,煤炭是典型的受供需關系影響的行業,全球能源緊張以及持續高溫造成煤炭供需失衡的局面,從而推動煤炭價格不斷走高,帶動煤炭企業利潤持續向好。
在電力設備行業方面,截至8月26日,已有175家電力設備行業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半年報,今年二季度合計歸母凈利潤444.74億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73.47%,與今年一季度相比增長45.63%。其中,有91家電力設備公司今年二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環比雙增長,占行業內已披露半年報公司數量的52%。
劉有華認為,電力設備行業受益于“雙碳”目標,獲得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整體呈現出供需兩旺的態勢,帶動行業景氣度持續上行。
鄧海清認為,新能源及儲能行業發展帶動產業鏈變化是市場投資主要方向,因此,有業績支撐的有色金屬、電力設備等行業仍具投資價值。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