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婷婷
新增投資者已經連續11個月超百萬,后市表現能如人意嗎?
2月26日,中國結算數據顯示,1月A股新增投資者數209.43萬,同比增加161.57%。自去年3月份以來,兩市已連續11個月單月新增投資者數量突破百萬,而今年1月份則是這11個月中第二次月增投資者數量突破200萬,投資者熱情可見一斑。
市場方面,上證指數自去年12月末從3400點一路爆發后,在1月下旬突破3600點創近5年新高。但牛年開市以來,A股進入調整期,各大指數持續回落。以至于有投資者苦笑稱,“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展望后市,分析人士對A股的未來有何預判呢?
1月新增投資者超200萬
2月26日,中國結算數據顯示,1月A股新增投資者數209.43萬,同比增加161.57%。具體來看,1月份新增自然人投資者數量為209.05萬個,非自然人投資者3800個。
自去年3月份以來,兩市已連續11個月新增投資者數量突破百萬。其中去年7月份新增投資者數量達到242.63萬個,創當年年內峰值,隨后新增投資者數量有所回落。不過,今年1月份新增投資者數量重回200萬,環比增幅達到29.13%。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20年12月份,新增投資者數量雖然增幅明顯,但主要集中于自然人投資者,新增非自然人投資者數量環比下滑了24%。也就是說,今年1月份,自然人投資者“跑步入場”的積極性大增,但機構投資者入場整體偏謹慎。
至2021年1月末,投資者數量約為1.8億,同比增長12.03%。
兩融賬戶新增放緩
上證指數去年12月末從3400點一路爆發后,在1月下旬突破3600點,創近5年新高,單月表現中間高兩邊低,區間漲幅0.29%,振幅5.49%,錄得11根陽線和9根陰線;深證成指區間漲幅2.43%,振幅9.74%,單月同樣收獲11根陽線、9根陰線。
據Wind統計,就成交數據來看,今年1月份,A股成交量為1.46萬億股,成交額21.8萬億元,環比增幅約為16.6%。
與此同時,1月份新增信用賬戶的速度持續放緩,單月市場新開立信用證券賬戶投資者數量為4萬個,較前月新增信用賬戶數量減少了約5400個。
具體為,2021年1月新開個人信用賬戶3.88萬個,新開機構信用賬戶數量1149個。至2021年1月末,共有561.68萬個兩融賬戶投資者,兩市兩融余額1.68萬億元,其中融資余額1.54萬億元、融券余額1422億元。
單向視頻開戶券商擴容
說起開戶,就在牛年春節前夕,中國結算發布《證券賬戶非現場開戶實施細則》,允許開戶代理機構自主選擇單、雙向視頻見證的非現場開戶方式,意味著停滯5年的單向視頻見證審批限制獲得突破。
2月9日以來,中信建投證券、銀河證券、中信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國聯證券、華福證券、長江證券、興業證券、光大證券、上海證券等10余家券商紛紛上線了單向視頻見證開戶功能。加上此前已經獲得相關試點資格的券商,目前具備單向視頻開戶見證資格的券商已超過30家。
作為單向視頻見證的金融服務供應商之一,恒生電子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雙向視頻見證改單向視頻見證對于券商的網上開戶系統本身來說,改造難度不是很大,但會引入一些智能的AI能力進來,比如人臉識別、活體檢測等,券商的APP也需要進行升級和更新。
相比雙向視頻見證,單向視頻見證在開戶量大的情況下不強依賴員工的實時見證對話,可以降低投資者的排隊等待時間。因此,開通單向視頻見證功能,對投資者開戶實為利好。
A股調整何時結束?
牛年開市以來,A股進入調整期。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A股自春節過后迎來連續下跌,上證指數從3720點高位回落,2月18日以來下跌3.99%,月內漲幅縮窄至0.75%;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單月分別下跌2.12%、6.86%。
2月26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有投資者苦笑道,真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那么展望后市,表現可能如何呢?
銀河證券策略分析師曾萬平認為,目前點位,已經歷大幅殺跌,除了個別超高估值泡沫品種,無需恐慌,但是后面漲起來的時候,要勇于止盈,遠離“牛市黃金十年”的論調。
國盛證券研報認為,本輪市場調整的核心原因仍在于年初以來的過快上漲。與此同時,美債利率快速上行也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擔憂,并導致全球科技及高估值白馬板塊的共振調整。但整體來看,國盛證券認為調整已基本結束,市場不必過度擔憂。一方面,短期調整后,當前市場由于前期快速上漲而累積的畏高、獲利了結情緒已顯著釋放;另一方面,2月23日參議院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已再次強調,將繼續提供貨幣政策支持,即便是在看到前景改善的情況下,也將維持債券購買計劃不變,顯示全球貨幣寬松的環境仍將維持。當前到4月,A股仍處于一個向上窗口。
招商策略指出,展望未來,A股機構投資者占比提升是大勢所趨,大盤股風格更可能在中長期占優;但在相對短期的視角下,由于經濟周期和市場環境變化、以及機構占比波動,仍可能出現小盤風格階段性占優。成長價值風格方面,一季度很可能成為本輪基金發行的高點,正反饋機制弱化,短期市場向更加均衡的方向演變。中長期來看,銀行理財和養老金可能成為A股重要增量資金,在這些中低風險偏好資金加速入市的階段,將更有利于價值風格。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