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在越來越白熱化的家電市場大潮中,一個個財務技術指標的背后,上演著一場場“白刃戰”的商業故事。
去年家電市場整體遭受大環境沖擊,市場容量增長放緩,但出現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家電頭部企業頂住壓力高歌猛進,形成寡頭壟斷,各行業前幾名占據六成以上份額,實力強的品牌依靠蠶食、掠奪競爭對手的份額,以獲得自己的增長,大部分家電企業的業績在過去一年里處于正向增長,但也有部分中小品牌走出“在夾縫中生存”,因競爭力不足而不得不被洪流所沖刷掉。
三大白電巨頭鎖定大目標逆勢前行
白電三大巨頭目標遠大,步伐相似,卻走在不同的軌道上。
海爾、美的、格力白電三大巨頭去年業績整體仍保持強勢增長。從三家公司的財報銷售額的增長來看,格力增幅最高達到33%,海爾居中為12.17%,美的增幅則為8.2%;在利潤增長方面,格力增幅居前為16.97%,美的為17.05%,海爾相對增幅較小為7.71%。
格力在營收和凈利潤增長領先,但其整體利潤增長不再僅來自單品牌及已有市場,還有兼并重組部分產業對整體業績的提升。
從營收規模角度看,合并后的美的集團以2596.64億元的規模位居第一,格力電器以1981.23億元的營收規模位列第二,而青島海爾則以1833.20億元緊隨其后。
三大巨頭在營收目標上奮力前進,但仍有一定差距。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去年提出,美的集團的下一個目標是營收和市值均超過5000億元。從去年的業績可見,其要實現這一目標,公司的銷售額和市值必須全部翻倍,這對于剛剛經歷一輪收購后進入整合期的美的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去年美的吸收合并小天鵝,并試圖通過加快布局多品牌矩陣、強化庫卡中國業務、加大印度投資等手段,尋找新的增長引擎。
格力電器去年實現的營收已約2000億元,可以說完成了“2018年實現2000億元營收”的“小目標”,但這距離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提出的“2023年要實現營業收入6000億元”的“大目標”,還有明顯的差距。要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格力電器要在2018年營收2000億元的基礎上,再用五年時間實現4000億元的增量,這對于格力而言也并非易事。
從格力的財報來看,去年主業空調仍是公司的“利潤奶牛”,在總營收中占比達78.58%,同比增長26.15%,多年來持續穩居格力電器營收的第一大來源。不過,無論從格力本身還是整體行業來看,空調業的增速處于放緩的狀態,2018年格力空調業務同比增長26%,而在同年上半年這一業務的增速還是38.8%。這就需要格力盡快打開多元業務的增長空間。從格力財報可見,去年其智能裝備、小家電增速較快,其進行多年的多元化轉型開始解放經濟效益,未來增長空間較大,但占比仍然較低,格力還需迅速找到突破口,擺脫對空調業的依賴。
海爾總體業績保持穩定,其收入、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均創歷史新高。具體來看,海爾旗下卡薩帝等高端品牌對其業績貢獻超過預期,2018年市場實現44%的增長,同時其智慧家電銷量、物聯網生態收入呈現高增長,增幅分別達79.8%、1622%,但海爾整體營收和凈利潤的增幅有所下降。
同時,三大白電巨頭在國際市場都加大了投資比重,海外市場份額對業績貢獻大多出現較大提升。
總體來看,三大白電巨頭在營收、盈利都走出了新高。但由于受經濟增速減弱、房地產銷售面積增速回落等因素影響,家電行業小幅增長,呈現前高后低走勢,三四季度增長壓力不斷增加。在此情況下,三大巨頭全年收入實現逆勢穩健增長,然而其各自相較上年增速也在放緩。
其中,美的營收的增幅從前年的兩位數突然降到去年的個位數,2017年營收增速還為51.3%;格力凈利潤增幅較2107年下滑六成;而海爾的凈利潤和營收也分別較上年下滑了五成及六成。
家電業分析人士劉步塵認為,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家電市場整體遇冷以及貿易戰因素波及下,白電三大巨頭能夠持續保持增長也實屬不易。其采取的策略也越來越趨同:多元化+國際化+高端化。
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劍鋒表示,從家電企業財報和整個家電市場銷售狀況來看,其銷售收入明顯低于銷售量,營收增幅明顯低于凈利潤增長,這是家電企業年報存在的共性。同時,頭部企業轉型效果顯現,高端轉型致使營收利潤上升高于規模的上升、額的上升高于量的上升,這與整個消費大環境和國家供給側改革大背景相吻合。主流企業都在挖掘高端市場,中低端市場處于下滑態勢,這也是整個家電產業的技術創新力提升的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從財報可見,主流家電企業的現金流增長幅度較大,說明企業的運營能力得到提升,但負債率維持高位運行狀態,整體負債達60%-70%,企業運營效率、商品和資產的周轉率都需要進一步提升。
財報顯示,格力2018年管理及研發費用合計超過110億元,較2017年大幅上升;和美的集團、格力電器不同,青島海爾銷售公司在上市公司體系內,銷售人員數量和費用較高,形成了青島海爾獨特的高毛利、高費用模式。
“三大巨頭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在洗衣機、空調等市場已占據60%以上份額,初步形成壟斷格局。而其原材料和管理及研發費用的高成本,成為其在市場大環境不好之下的風險之一,應值得敲響警鐘。”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認為。
黑電頭部力量活躍多元領域尋出路
2018年,在白電巨頭逆境中高歌猛進之際,彩電企業整體業績承壓,市場基本處于量額雙降的局面,頭部品牌集體受到沖擊但也在不斷調整策略,企業發展出現兩極化。
另外,此前保持高增長的廚電、小家電市場也大幅回落,甚至出現負增長。
彩電行業需求疲軟,海信電視市場占有率、品牌指數雖然有一定上升,但在行業整體零售額同比下降的背景下,其內銷收入降幅較大。
財報顯示,海信家電2018營收為360.20億元,同比增長7.56%;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77億元,同比下滑31.75%。
經歷一輪整合,在媒體、芯片、智能家居等多元領域布局的康佳,去年實現營收461億元,同比增加47.71%,利潤增幅為22.56%。從財報來看,科技園區業務等部分新興產業成為康佳業績增長的重要支撐。
四川長虹在逆勢中保持了營收和利潤雙增長。年報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收833.85億元,再創新高,同比增長6.68%;扣非后歸屬凈利潤同比上漲22.52%,主營業務向好趨勢比較明顯。從技術投入來看,2018年四川長虹研發投入大幅增加,相比去年同期增長61.5%,達到19.6億元。
TCL電子去年營業額同比提升11.7%至455.8億港元,創歷史新高;創維數碼的營業額為301.92億元,凈利潤為5.53億元,較上年增長10.8%,
整體來看,受到換新需求疲軟、面板價格波動較大等電視行業周期性調整的影響,黑電企業的整體電視業務的盈利水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出現階段性震蕩。
但在品牌建設方面,家電企業近兩年里整體表現得十分活躍。海信投入近億美元贊助2018年世界杯、康佳贊助蘇寧足球隊、長虹簽約紅魔比利時及NBA……
在梁振鵬看來,黑電企業加大體育營銷等方式使品牌與市場IP的深度互動,讓傳統彩電品牌更具時尚感、溫度感和年輕化。去年整個中國彩電內銷市場下滑,很多彩電企業依靠海外的增長保持業績穩定,這有其體育營銷的貢獻。不過,部分企業如海信電視等過于押寶激光電視,同時在世界杯等體育營銷上投入過多,也對其利潤帶來較大影響。
奧維咨詢(AVC)研究院院長張彥斌認為:從財報來看,黑電企業表現出成熟產業平穩的特征,在銷售額上,主流彩電企業海信、TCL、長虹、康佳都出現增長,但利潤卻是參差不齊,體現出成熟行業爆發力不再強盛的基本特點。各企業都在營銷、研發投入、多元布局等方面尋找出路。
就在頭部家電力量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成就中國家電品牌之時,另外部分中小品牌沒有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據了解,去年僅在上海,就有超20個空調品牌被淘汰出局,同時,松下、三菱、東芝、夏普、三洋、LG等曾占據中國巨大市場的外資品牌份額正在急劇縮減。中國家電業仍是中國市場化最成熟、競爭最激烈的大戰場。
“整個家電行業呈現出一個明顯的趨勢:增長放緩。這意味著存量市場時代來了。在存量市場時代,家電產業中品牌的大洗牌將發生。”劉步塵如是說。
(編輯 白寶玉 策劃 朱寶琛)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