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南
相信在不久之后,赤城縣出產的西紅柿、生菜、西蘭花、紫甘藍,還有大名鼎鼎的“赤城架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都會被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請記得,這里的蔬菜新鮮、品質上乘,還飽含著赤城百姓“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的深情厚誼。
伴隨著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加速、延崇高速開通,如今從北京駕車到“環京、鄰奧、沿壩”的赤城縣只需一個半小時,在這里,時尚與古韻交織、綠色及淳樸融匯,“塞外明珠、京北水城”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創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在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上主動而為,是赤城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著眼于全縣“十四五”乃至更長遠發展傾力打造的兩大引擎,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的重要依托。
今年以來,為牢牢抓住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歷史機遇,充分釋放科技農業、生態文旅驅動力,赤城縣將寶貴的財力、人力向提升全縣人居環境整治水平傾斜,正如赤城縣政府副縣長宋筱璟所言,“環境改善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最快速、最直觀的方法,而從中逐步建立起的參與感、安全感乃至自豪感,則是鄉村振興的基石。”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2018年至今,《證券日報》記者三訪赤城,深感在脫貧攻堅、防返貧謀振興的進程中,并沒有什么“套路”能包打天下,只有將“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和“因地制宜”一以貫之,才能精準扶貧、真正脫貧,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國企幫扶帶動農戶熱情
12月22日,數九寒天,但赤城縣雕鶚鎮西北部大倉村“暖棚蔬菜示范基地”的工作人員卻在室溫26℃的暖棚里揮灑著汗水。“這里的西紅柿會趕在明年2月份上市,搶抓山東、河南供應的空檔期。”禾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倉基地負責人伊道成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我們的種植計劃是根據市場供需靈活制定的,在苗木、技術方面也與山東壽光的科研團隊建立了深度合作,只有信息化、科學種植才能確保項目收益。”
禾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德公司”)隸屬張家口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張家口市政府直屬國有獨資企業,今年4月份,張家口建投集團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了“河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按大倉村支部書記趙國的話說,對于尋找合適伙伴共建“暖棚蔬菜示范基地”,大倉村早就“相中”了禾德公司。“作為國有企業,禾德公司的投資目的更為純粹,只是扶貧,并不追求更高的項目綜合收益。而且在吸納村民到基地務工的同時,他們會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趙國設想,“未來,基地大棚可能會劃為集體所有(禾德公司撤出),到時,我希望可以通過‘分拆租賃’的方式,滿足所有村民的承租意愿。”
2020年初,赤城縣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當年大倉村農民人均收入為1.3萬元,其中脫貧戶年人均收入達到9127元。“但這并不能滿足大多數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那些來到基地務工的村民,有了工資、學了技術、漲了見識,就更加希望承租經營、一展拳腳。”趙國表示。
大倉村與禾德公司共建“暖棚蔬菜示范基地”總投資830萬元,其中500萬元來自東西部協作資金,剩余330萬元由禾德公司自籌。該項目占地88.21畝,土地由禾德公司從大倉村52戶(脫貧戶34戶)農戶流轉取得,全部用于建設暖棚10座、聯動棚1座(實驗棚、樣板棚)以及400平方米配套培訓中心。
“根據約定,項目要連續3年、對應500萬元出資向雕鶚鎮返還扶貧收益,其中第一年是7%,后續兩年均為6%(2020年及2021年已到位)。這些資金將由雕鶚鎮統籌使用,用于持續推動轄區發展,帶動群眾穩定增收。”此外,伊道成介紹,“大倉村52戶農戶還可一次性領取10年土地租金每畝6000元;來基地務工的村民,每年可獲得3.2萬元至4.6萬元不等的工資收入;未來村民承租經營的收益也會相當可觀,以大棚種植西紅柿為例,年畝產約為4萬斤,農戶收益有望達到5萬元。”
市場化脫貧致富探出新路
如果把大倉村“暖棚蔬菜示范基地”的建設,歸納為“國企幫扶、農戶及村鎮集體長期穩定受益”,那么,坐落于赤城縣赤城鎮浩門嶺村的銘悅鄉居民宿綜合體項目的建設,則顯得更為“市場化”。畢竟,該項目“由企業全額投資,村民以宅基地及地上物作價入股合作社參投”的合作模式得以建立,有賴于村民對項目前景的充分認可。
時間回溯到2019年,以銘悅行(赤城)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為投資主體開始興建的銘悅鄉居是典型的“旅游扶貧示范項目”,也是赤城縣“空心村”治理改革創新試點項目。銘悅行副總經理周文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彼時的浩門嶺村空置率高達70%,“房屋大多破敗不堪,按每年300元的價格都很難出租。最終,企業給予當地參投農戶平均每戶2.5萬元的補償金,確保了百姓利益。”
在補償金之外,銘悅鄉居承諾優先從貧困村民、特困戶里篩選錄用員工,未來容納用工量為150人至170人,員工年均薪酬達到3萬元至3.5萬元;同時,銘悅行還流轉了浩門嶺村村民宅基地以外的荒山荒地,為村民每畝年創收200元至300元不等;此外,銘悅鄉居每年將利潤的10%向合作社分紅,再由合作社根據股比分給農戶。
“除了這些,25年的首期合作屆滿后,村民可以選擇一次性獲取10萬元租金,續租25年直至50年合作期滿;也可以選擇收回我們在其宅基地上建設的房屋。”周文超坦言,銘悅行建設銘悅鄉居至今(2021年6月份開業),特別是疫情以來,承受了不小的資金壓力和經營風險,“可以說,公司主動承擔起了社會責任,更多考慮的還是如何幫助百姓脫貧致富。”
盡管經營暫時面臨困難,但《證券日報》記者在銘悅鄉居注意到,項目運營團隊積極作為,力求抓住冬奧會冬殘奧會機遇,打破北方冬季民宿經濟低迷的“鐵律”,提升項目收益。赤城縣委縣政府也大力支持銘悅鄉居發展,積極響應“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號召,充分發揮赤城縣環京、鄰奧優勢,助力打造以戲雪、賞雪、購雪為主要體驗特色的“冰雪大集”。據悉,“冰雪大集”已于12月24日拉開帷幕,活動將一直持續到明年2月底,為環京市民奉上一場繽紛多彩的冰雪旅游盛宴。
禁牧是“危”更是“機”
現任赤城縣白草鎮黨委書記韓龍海是地道的赤城縣雕鶚人,2018年曾任赤城鎮鎮長。他不僅親歷了銘悅鄉居從招商引資到啟動建設的全過程,更深諳赤城百姓千百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而正是這點,使他開展群眾工作總能得心應手。
在韓龍海看來,任何脫貧致富的好辦法,一旦脫離了實際、有悖于人文,都可能寸步難行。“就如同銘悅鄉居的建設,雖然政府的扶持、引導,以及項目自身的定位、前景都很重要,但企業最終能夠順利與341戶村民達成合作的根本,還是在于浩門嶺村村民世代具有外出打工的慣性思維。”
韓龍海所說的“慣性思維”,在他如今供職的白草鎮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白草鎮地處赤城縣東北部、下轄16個行政村,常駐農戶3700余戶,“這里的百姓相對赤城其他鄉鎮算是富裕的,主要因為村民們世代養牛。至今,群眾收入的80%都來自肉牛養殖。”韓龍海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巔峰時,白草鎮百姓養牛2萬余頭,“一頭牛大約一年半出欄,最高時每頭能賣到17000元至18000元,農戶利潤可達萬元左右。”
“養牛可以說是百姓的執念,他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幾乎都圍繞著牛,就連耕種收獲的玉米都直接打碎與草料混合,用于喂牛。”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韓龍海總結大致有三方面,“首先,百姓養牛的慣性思維根深蒂固,中短期內很難接受其他致富形式的探索;其次,大多留守村民并不具有經濟常識,具體表現為養牛堅持親力親為,不愿增加用工成本換取規模效益;此外,村民祖宅意識強烈,唯一可能激發遷居的動力,大概也來自于牛(改散養為集中養殖)”。
一直懸在白草鎮頭頂的“危機”終究還是落地了。今年,世代以散養肉牛為生的白草鎮百姓迎來了史上最嚴格的“禁牧令”。8月1日,白草鎮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制定《白草鎮禁牧工作方案》、印發《封山禁牧的通知》、要求養殖戶簽訂禁牧承諾書。根據有關規定,白草鎮自10月15日起開展全面禁牧執法,依法對違反“禁牧令”的行為采取告誡及不同標準的罰款等。
其實,早在2017年8月份,張家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就已批準《張家口市禁牧條例》,該條例強調以“保護草原、森林資源,維護公共利益,改善生態環境”為宗旨。而且,赤城縣肩負著保衛首都飲用水安全、為冬奧會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的使命,“禁牧令”并不令人意外。但是,其還是不可避免地對白草鎮等鄉鎮群眾收入產生了直接影響。據韓龍海估算,“禁牧后,養殖戶養牛成本每頭約提高2000元至3000元(主要為夏季飼料成本);而僅僅在今年9月份,白草鎮肉牛存欄就從1.9萬頭降至不足1萬頭。”
“必須看到,凡事都有兩面性。對白草鎮來說,‘禁牧令’的嚴格執行,從長遠來看是打破陳規陋習、提升養殖業水平、改善人居環境的一次契機,正所謂不破不立。”在嚴格落實“禁牧令”的同時,作為白草鎮的“父母官”,韓龍海當然也有維護自家利益的“私心”,而他采取的“對策”是舍飼養殖,“8月份以來,我們號召并贏得了養殖大戶的支持,短短兩個月內完成了4個村肉牛養殖小區的圈舍、青儲池等主體工程建設。”
韓龍海的“對策”頗有講究。首先,養殖圈舍建設用地由村集體免費提供,并配套政府補貼,以調動養殖大戶自籌資金建設的積極性;但同時,養殖大戶也必須與村委會簽訂協議,履行為散戶留足養殖空間,以及資金投入和工程建設接受村委會、散戶全程監督的責任與義務;在此基礎上,散戶可隨時進入養殖小區,以相應占用面積建設投資扣除政府補貼計算出資;此外,鎮村還協調小額貸款為“三類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籌集資金,鼓勵其按散戶方式加入養殖小區。
復盤來看,這一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核心在于依靠了白草鎮的內生動力。第一,養殖小區不聘用其他工作人員,由養殖戶自主管理,迎合了農戶養殖親力親為的習慣;第二,上述模式避開了農戶與外來企業間難以建立互信關系的癥結,這是其得到廣大養殖戶支持的重要原因。
韓龍海寄望這一模式可以幫助白草鎮群眾禁牧不減收,但其實收獲遠大于此,經此一役,白草鎮形成了大戶帶散戶、先富幫后富的制度優勢和良性局面;并改善了以往農戶家中牛糞滿院、鄉鎮村莊隨處可見牛糞遺撒堆放的惡劣環境。
對于即將到來的2022年,韓龍海盤算,要試種兩畝百花菊,一來,具有觀賞價值,也讓牛糞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二來,嘗試以百花菊為飼料喂牛,“如果專業機構進行檢測,認證百花菊有利于提升肉質,那我們就大力推廣,建立自己的品牌、謀求溢價。”
由于舍飼養殖得到了養殖戶的認可,韓龍海下定決心,明年要在完成4個已建養殖小區水電配套、使之完全達到養殖條件的基礎上,力爭在鎮下轄16個行政村,一村建一個養殖小區;同時,“我們還想嘗試著在養殖小區附近設立‘集中搬遷安置區’,看看能否實現牛集中了,人也集中了。”
深究其中,韓龍海的設想具有三大特點:其一,試點先行;其二,力求一舉多得;其三,善于借力人文……在赤城脫貧與振興的過程中,有著很多類似的探索故事,這些探索與創新正是人類減貧事業、中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赤城智慧!
宋筱璟在接受采訪時曾向《證券日報》記者歷數了赤城縣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諸多成功案例:比如,全村僅有20余戶的典型“空心村”小西溝村,僅僅就地取材打造一座“網紅橋”,就吸引了300余人次前來打卡,加之政府依勢而為,在裝配式民宿試點、自行車道、引泉入村等方面加大投入,如今,小西溝村已呈現居民回流;又如,一戶原本住房簡陋且十分抵觸搬入“集中搬遷安置區”的人家,最終精心裝潢了他們的新家……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夠為防返貧謀振興提供不竭的動力,但要激發它,就必須順應它、呵護它。猶如《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所總結的那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堅持精準扶貧方略……我們才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唯有不斷強化“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才能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實踐中凝結的“赤城智慧”,也值得更多地方借鑒和思考!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