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rAemon
去年7月,在“雙減”政策正式發布后不久,首先是教育股大跌,跌幅超過20%,有的更是超過30%。隨后,社交平臺中開始充斥著各種網友爆料,教育機構開啟裁員,有的公司甚至連公關部都裁掉了。(詳見:《探訪雙減后的教培機構:有的轉線上,拍題仍可用,未接到實施細則》與《多地叫停暑期學科類培訓》)
現在距離“雙減”政策正式發布恰好臨近一年,這一年來,在線教育公司經歷了放棄相關業務以及轉型等種種嘗試。
那么,校外教培機構是不是已經快“窮途末路”,舉步維艱,只待“退環境”了呢?實際上,答案可能比較“反直覺”,三言財經注意到,“雙減”政策不僅給孩子們解壓,同時也給教育機構“減負”。
多家教育機構扭虧為盈
根據已上市的在線教育機構近期公布的財報數據,可以直觀的了解“雙減”對各公司的業績影響。
高途
據高途公布的截至2022年3月31日第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務業績顯示,第一季度,高途凈營收為7.246億元,而2021年同期凈營收為19.403億元;凈利潤為5370萬元,而2021年同期凈虧損14.259億元。
好未來
根據好未來公布的截至2022年2月28日的2022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凈收入5.412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3.627億美元,同比下降60.3%;經營利潤6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經營虧損2.972億美元。凈虧損1.081億美元,上年同期凈虧損1.690億美元。
一起教育
據一起教育2022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凈收入2.334億元,較2021年同期下降50.8%;凈虧損為2480萬元,2021年同期凈虧損6.597億元。繼上一季度后,一起教育再次在非公認會計準則(即扣除股權補償費用)的基礎上實現盈利,經調整后凈利潤為990萬元。
學大教育
據學大教育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4.97億元,2021年同期營收6.92億元,同比下降28.22%;凈利潤117萬元,2021年同期537萬,同比下降78.18%
51Talk
據51Talk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凈收入95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9240萬美元,同比下降89.7%;總虧損130萬美元,去年同期6780萬美元。截止2022年第一季度,51Talk海外業務僅開展8個月,2022年3月,現金流已為正。
網易有道
據網易有道公布的截至2022年3月31日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總凈收入12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26.6%;其中,來自學習服務的凈收入為8.26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36.1%;來自智能設備的凈收入為2.532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25.4%;來自在線營銷服務的凈收入為1.21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2.7%。
2022年第一季度,歸屬于有道普通股股東的持續經營凈虧損為人民幣9,540萬元(1,51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人民幣2.193億元。
從以上幾家在線教育機構的財報可以看出,大多數公司都于近期實現了盈利或者凈虧損收窄。
那么問題來了,“雙減”政策正式發布時,對所有校外培訓機構的打擊都很大,為什么一年不到的時間,這些教育機構幾乎立刻“滿血復活”呢?
成本大幅減少
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隱藏在財報中,再來看一組財報數據:
高途
2022年第一季度,高途收入成本為2.13億元,而2021年同期為5.715億元,下降62.7%。減少主要原因是公司進行組織調整和業務重組,包括受法規影響停止向學生提供學科輔導服務。
2022年第一季度,高途銷售費用2.842億元,而2021年同期為22.887億元。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規定限制廣告活動導致學術學科輔導服務的品牌推廣和營銷活動支出減少。此外,銷售與市場營銷人員相關費用及其他運營相關費用也有所減少,這是由于2021年業務重組導致員工減少所致。
2022年第一季度,高途經營收入2530萬元,而2021年同期運營虧損15.026億元,主要是由于業務重組導致運營相關成本和費用大幅度下降。
好未來
2022財年第四季度,好未來運營成本和費用為5.363億美元,而2021財年第四季度為16.62億美元,同比下降67.1%;收入成本為1.981億美元,而2021財年第四季度為5.814億美元,同比下降65.9%;銷售和營銷費用為1.035億美元,而2021財年第四季度為6.605億美元,同比下降84.3%。
一起教育
2022年第一季度,一起教育收入成本9180萬元,而2021年同期為1.876億元,同比下降51.1%。主要原因系公司停止在線業務導致凈收入減少。
2022年第一季度,一起教育銷售和營銷費用為2200萬元,而2021年第一季度為6.135億元,同比下降96.4%。主要由于監管環境變化導致促銷課程和廣告支出減少,以及隨業務調整進行人員優化。
2022年第一季度,一起教育運營虧損為2910萬元,而2021年同期為6.666億元。
學大教育
2022年第一季度,學大教育銷售費用為2609萬元,2021年同期5864萬元,同比下降55.51%。原因是人工成本下降以及公司市場費用同比下降。
51Talk
2022年第一季度收入成本為108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2460萬美元,同比下降55.9%。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支付給教師的服務費總額減少,這主要是因為付費課程的數量減少。第一季度海外業務的收入成本為40萬美元。
2022年第一季度總運營費用206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6860萬美元,同比下降70%。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銷售和營銷費用以及產品開發費用的減少。
網易有道
2022年第一季度,有道銷售與市場營銷費用為5.064億元,而2021年同期為5.487億元,同比下降7.7%。下降主要原因是受監管環境變化導致輔導服務的營銷支出減少。
根據各公司在財報中的說明,造成收入成本以及營銷費用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雙減”政策造成的學生減少、員工數量減少以及市場推廣支出下降等。
“品牌推廣活動減少”、“員工優化”、“員工薪酬減少”這類詞語屢屢出現在各家教育機構財報中。
因此,這是數家教育機構在“雙減”政策實施近一年后反而實現凈利潤增長或者凈虧損收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線教育機構“春天”來了?
從表面上看,“雙減”似乎真的既讓學生減壓,也讓教育機構“減負”,扭虧為盈了。但是,多家教育機構財務業績好,是建立在成本較少的基礎上。
上述幾家機構中,除了部分公司實現總營收同比增長外,多數公司雖然凈利潤有所增長,但總收入卻依然呈下降趨勢。
那么,如果不能擴大收入來源,僅靠一時的成本縮減,這些教育機構恐怕離再次虧損并不遙遠。
據證券時報e公司報道,某在線教育平臺高管表示,在線教育企業收入確認具有延遲性。目前的收入確認是前面季度的現金收入的結果,但當季的銷售費用和當季現金收入成正比。由于當季現金收入大幅降低,銷售費用也大幅降低,管理、研發費用也由于裁員而減少。所以暫時有盈利。
等萎縮后的現金收入體現到確認收入之后,預計在線教育企業的盈利也會相應萎縮,甚至重新回到虧損狀態。
開源節流
成本減少換來的凈利潤增長,是節流;要存活下去,教育機構還必須要開源。那么,轉型就成了“雙減”之后的主旋律。
眾所周知,新東方在去年宣布轉型直播電商,并且利用自身優勢,打造出了“知識付費”直播帶貨新模式,迅速出圈。
其他教育機構也不甘落后,紛紛宣布轉型。
2021年,高途宣布轉型成人教育、素質教育。2022年第一季度,高途成人業務收入環比增長超80%。大學生和成人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和數字產品收入同比增速超200%,這部分現金收入同比增速超40%。其中,編程業務收款同比增長超10倍。
截至2022年3月31日,高途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資金及短期投資總計32.07億元。
“雙減”實施后,好未來宣布轉向科技服務、智能硬件以及生命科學等非教育品類。2021年12月21日,好未來集團宣布旗下ToB業務全面升級,為教育行業提供直播、教研、AI系統解決方案,提升行業科技服務和數字化水平。
51Talk則選擇發力海外業務。2021年第四季度,公司海外業務凈收入290萬美元,環比增長222.1%;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現金流已轉正。
有道則在財報中表示,“雙減”落地以來,有道學習服務加快以素質教育和成人與職業教育為中心的業務轉變。2022年第一季度,相關業務繼續取得穩步進展,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停止K9學科培訓業務的收入損失。
今年6月初,一起教育科技發布了“一教一學”SaaS教學平臺,探索教育信息化市場。
從這一批教育機構的財務業績中,倒是可以看出在“雙減”政策實施以前,過去的“燒錢”換市場方式為各大機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彼時各大培訓機構以“賠本賺吆喝”的方式獲客,沉重的成本負擔成為行業發展的隱憂。“雙減”實施后,大環境促使各家公司踩下急剎車,重新探索新的出路,這也是這項政策的積極意義之一。
各家教育機構轉型之路如何走好,效果如何還尚待觀察。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