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學毅
見習記者 袁傳璽
時下,正值上市公司半年報集中披露期,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各個行業都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壓力,酒行業也不例外。
截至8月24日,A股共有6家白酒上市公司發布了2022年半年報業績報告,還有1家發布了業績快報。其中,舍得酒業、金徽酒、貴州茅臺、古井貢和巖石股份等5家公司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長,水井坊、順鑫農業2家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雖然多數上市酒企的半年報還未發布,但疫情反復下酒企的整體壓力不容忽視。
不過,自去年至今,清香型白酒老大山西汾酒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不僅光瓶“玻汾”供不應求,青花系列也是量價齊升。為此,行業內有了“醬香轉清香”的說法。五糧液熱帶動了“濃香熱”,茅臺熱帶動了“醬香熱”,那么,汾酒熱能否帶動整個“清香熱”也成為行業談論最多的話題。
醬香酒降溫趨勢明顯
事實上,白酒行業內,由茅臺熱帶動的醬香酒熱已經持續了5年,自去年下半年至今,醬香酒品類中除了“香餑餑”茅臺、習酒和珍酒表現較好外,其他品牌的醬酒今年已轉而選擇“練內功”夯實渠道,因為過去的高速發展已經讓它們庫存高企。
據天貓數據顯示,在醬酒品類,7%的高端用戶貢獻了近四成銷售。在淘系平臺中,醬香型白酒的貨單價高達851元,為白酒所有品類最高。但是,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間,醬酒貨單價下跌15%,是所有白酒中貨單價唯一下跌的品類。
一位不愿具名的經銷商羅先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受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區在疫情期間取消堂食服務,給酒行業帶來較大的影響。另外,整個醬香酒行業品類參差不齊,除了頭部茅臺、品牌力較強的國臺、釣魚臺和以新營銷為主的酒肆拾玖坊之外,其他醬香酒將進入變相降價消庫存階段,這也會加速醬香品類的降溫。
另一方面,清香型白酒老大山西汾酒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21年,山西汾酒營收接近200億元,今年一季度營收105億元,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去年全年業績的一半。截至8月24日,汾酒市值為3209億元,位居A股白酒上市公司市值第三。可以說,在品牌復興的路上,山西汾酒跑出了加速度。
中國酒類協會副秘書長杜小威給出一組數據,在清香型白酒的主要產區——汾陽產區有兩家酒廠,一家去年銷售收入增長50%,一家去年增長280%。另外,河南寶豐酒業去年銷售收入增長210%。
一邊是醬酒降溫,一邊是以汾酒為主的清香型白酒品牌在疫情期間逆勢增長,那么,行業內是否真的迎來了風口的變化?
是汾酒熱還是“清香熱”?
從汾酒的產品結構及市場來看,汾酒目前的整體表現是量價齊升。1919酒類直供創始人、董事長楊陵江給出的白酒數據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楊陵江表示,1919的白酒品類大概占整個酒品類的70%,清香型白酒占比非常低(個位數),這兩年的占比也沒有上升,其原因不是清香型白酒不好賣,而是產品配額太少。“平臺上的汾酒基本上到貨一兩天就賣完了,現在的配額(汾酒)只有30%,正常的缺口是70%。”
山西汾酒強勢復蘇,汾陽王等也開始向全國化邁進。汾酒熱能否帶來“清香熱”?
在杜小威看來,汾酒的發展,不僅擴大了清香型白酒的市場占有率,同時還擴大了全國影響力、拉高了清香型白酒的價格,這也給眾多的清香型白酒企業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汾酒有頭部帶動作用,但清香陣營尚未成型,所以,消費熱度從醬香酒轉向清香酒的趨勢尚不明顯。”上述經銷商如此表示。
北京正一堂營銷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光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亦表示,白酒行業“濃香轉醬香”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否“醬香轉清香”還不好說。
海納機構總經理、中國酒業協會常務理事呂咸遜也認為,目前判斷“清香熱”還有點早。
深圳怡亞通集團酒業公司副總裁、北京怡福康寶有限公司董事長鄢奎平則認為,清香型白酒的發展大勢已經來臨。
江南大學副校長徐巖也表示,清香型價值的回歸作為核心是必然的。“清香型白酒的釀造技藝優勢是重要基礎,它的風味品質優勢是根本,它能夠引領中國白酒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優勢將是清香型發展的動能。”
在呂咸遜看來,“白玻汾”就像是光瓶酒里的“茅臺”,引領光瓶酒在不斷打開價格天花板。憑借著強大的產品力、品牌力和銷售力,“白玻汾”的成功引來了越來越多品牌的追隨,也進一步為清香白酒的高線光瓶發展帶來了希望。
而作為清香型龍頭企業,山西汾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清茂則認為,不管是從消費還是市場領域看,清香型白酒都迎來了重大發展。但目前清香型整體品類并不成熟,需要借鑒濃香、醬香品類的發展經驗,聯合整體作戰。
(編輯 上官夢露)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