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昱丞 見習記者 李雯珊
智能座艙已經成為提高整車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少行業巨頭都開始積極布局該賽道。12月22日,廣汽集團聯合宸境科技、愛奇藝奇遇VR發布兩項座艙技術,即高性能沉浸式汽車座艙ADiGO PARK元宇宙及高品質全場景聲音交互生態ADiGO SOUND原景聲,兩項技術皆為業內首發。
“智能座艙是智能汽車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場景應用單元,是用戶體驗最直觀的車內科技。這兩項行業首發的技術代表了廣汽集團在‘人機共駕’時代對智能座艙進化方向的最新思考和探索。”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在發布會上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人機交互是未來趨勢
國聯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賀朝暉認為,智能座艙先于智能駕駛實現大規模落地;從供應端來看,主機廠聚焦座艙差異化競爭,座艙成為新的流量入口,主機廠盈利模式豐富;從需求端來看,座艙科技成為重要的購車因素;消費者對于舒適性和娛樂性需求提升;多交互產品與功能可以提升行車安全性。
從市場方面來看,智能座艙已經成為不少汽車與科技的巨頭都在搶占“登陸”的領域。在整車領域,有不少整車廠類似于廣汽集團聯合產業鏈中的相關龍頭公司解鎖智能座艙體驗。
“在國內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化’和‘網聯化’上最為積極。例如,廣汽埃安、蔚來,小鵬,理想等都將智能座艙作為重要賣點進行宣傳,對于傳統汽車,智能座艙基本上很難成為宣傳賣點。”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向記者表示。
據了解,智能手機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為智能座艙的演進提供了參照。目前來看,更加主動、靈敏、情感化的“類人”交互模式,是智能座艙在很長一段發展周期內的里程碑式目標。
“總體來說,在現階段智能座艙往往可以用兩個關鍵詞進行形容,一是人機交互,二是第三空間。”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汽戰略院副院長戰靜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她認為,在智慧出行時代,智能座艙是幾乎所有車輛功能人機交互的節點,對于用戶的體驗也更加重要。同時,在新一代互聯網汽車集團軍里,中國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智能座艙領域。
“未來的人機交互將運用指紋識別、手勢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唇語識別等多種生物識別技術,實現對車輛的控制。由此可見,人機交互將成為智能座艙的發展趨勢。”上述國聯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認為。
跨界合作已成為常態
國聯證券預測,智能座艙硬件單車配套價值量有望達到傳統座艙的3至5倍,國內智能座艙市場在2021-2026年間增量規模有望達千億元。實際上,除了整車廠在推動智能座艙的發展之外,不少科技與互聯網巨頭也相繼進入到智能座艙的賽道。
戰靜靜表示,在汽車智能座艙的新趨勢中,消費者需求是明確的,獲得的體驗感是真實的。從消費電子領域傳導迭代過來的新技術也在迅速和傳統汽車電子融合,產業的跨界整合和合作已經成為常態。汽車產業在智能網聯時代會更開放,過去傳統的汽車產業是相對封閉的鏈式供應鏈,新的產業生態中有各種跨界整合的方式。
華為、百度、騰訊、阿里也相繼逐鹿智能座艙賽道。前不久,華為終端BG智慧出行軟件部部長季神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華為終端軟件十幾年投入,技術持續積累,加上華為對于汽車行業變革的洞察,對于用戶全場景出行的理解,最終打造了鴻蒙座艙領先于行業的創新和體驗。”
在國內,車機系統發展也較為迅速。華為與小康賽力斯合作推出的AITO汽車,提供了從外觀設計到智能座艙、鴻蒙生態等的技術及服務。百度通過股權合作,今年6月8日與吉利合資成立的吉度汽車發布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
騰訊則通過C端應用疊加內容生態,打造智能座艙商業邏輯。騰訊車聯總經理王萬曾地表示,“對車最理解、對駕駛體驗最關注的,一定是車企。騰訊的角色是提供數字化助手、工具箱。”
阿里則是利用云計算賦能下的平臺化OS,此前,阿里和上汽合資的斑馬智行發布AliOS智能駕駛系統內核,目的是通過車機操作系統實現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軟件的融合。
與此同時,智能座艙也帶動相關次級供應商興起,據天眼查APP查詢,與智能座艙相關企業數量已經超400個,賽道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編輯 才山丹)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