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個人征信系統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信用信息不夠全面、相應信息更新時間過長、人群覆蓋率較低等。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個人征信中心已試運行新版個人征信報告,將于近期正式上線。屆時,對個人失信行為的約束將更嚴格。“拆東墻補西墻”、以卡養卡、發生嚴重違約后銷戶來“洗白”等不誠信行為將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后果。
我國個人征信行業起步較晚,至今也就20年左右,經過多年發展之后,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目前,央行牽頭設立的征信中心數據庫已經接入了3500多家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信用信息數據、9.9億自然人的信用信息,還有2600多萬戶的企業和其他法人組織的信用信息。每天通過該系統查詢的個人信用報告達到555萬人次,企業信用報告30萬人次。
然而,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個人征信系統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信用信息不夠全面、相應信息更新時間過長、人群覆蓋率較低等。如我國央行個人征信記錄覆蓋率為35%,與美國個人征信滲透率達92%相比相差甚遠。從征信人均查詢來看,美國人均5.79次,我國僅0.35次。另外,一些客戶在信用卡發生嚴重違約后,最終采取銷戶的方式來“洗白”征信報告,有的“拆東墻補西墻”、“以卡養卡”,有的通過假離婚騙取首套房貸首付及利率政策上的優惠,有的故意欠繳稅金、水電費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個人相關信息的查詢使用,容易被一些不誠信之人鉆空子,影響社會誠信建設。
據介紹,新版個人征信報告與舊版相比有三大變化,一是信息更加完整細化。除舊版個人基本信息之外,新版個人征信報告將完整展示貸款人及配偶的相關信息。同時,職業信息也更完整,信息量與個人求職簡歷相當。更細化的信息,將使個人信用情況更為一目了然。二是信息更加全面豐富。原來的征信記錄少量個人信息,房貸、銀行卡等。除借貸等金融信息外,新版征信將納入更廣泛的信息,如電信業務、自來水業務繳費情況、欠稅、民事裁決、強制執行、行政處罰、低保救助、執業資格和行政獎勵等信息。同時還款記錄由2年延長至5年,將記錄詳盡的還款信息、逾期信息;新增還款金額,逾期或透支額也將標注出來。三是信息更加及時精準。新版征信要求相關機構在采集數據的節點T+1日向征信中心報送最新的數據。征信信息由原來的一個月或者更久變成T+1日。此項規定,使得個人信用狀況可以得到更加真實的反映,金融機構的信貸管理將變得更有針對性,風險管理更加精準,避免一些人利用信息采集的時間差來套取多家銀行貸款,可有效降低信貸風險。
從現實生活來看,個人征信報告不僅關系到能否借貸,甚至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等切身利益。今年3月10日,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現在征信很多都用到了社會領域,我們看到很多女孩找男朋友,未來的岳母說,你得把人民銀行的征信報告拿來看看”。由此可見,個人征信已應用到社會各個方面和各個角落。那么如何確保個人信息安全,并使用好個人信息,嚴懲不誠信行為?筆者認為,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方面,應加快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目前,我國雖已出臺《征信業管理條例》、《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征信機構信息安全規范》等,對個人信息保護起到重要作用,但這些規定對個人信息、隱私的保護還缺乏法律效力,對信息泄露和買賣行為如何界定、定罪量刑等仍不明確。為此,應盡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個人信息權的法律地位、權利屬性以及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原則,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法律依據。
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征信內容,嚴格個人信息使用。征信機構應進一步加強與市場上獨立第三方機構的協同與合作,快速構建一個覆蓋更加全面、使用更加便捷的征信系統。此外,個人信用授權使用機構應強化法律意識、合規意識與隱私保護意識,在對個人信用的使用中,注重個人信息的隱私保護,嚴禁買賣、銷售個人信息。
此外,消費者個人也應強化風險防范意識,不要隨意泄露個人信息。并提升信用意識,在金融工具使用、日常生活中,注重信用的維護,不要產生信用污點,以免留下不良記錄,影響日后生活。
21:15 | 創新消費場景與多元業態協同 滬市... |
19:59 | 5月6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科思... |
19:49 | 前4個月機構調研A股2534家公司:聚... |
19:48 | 音樂邂逅美酒 茅臺王子酒點燃貴陽... |
19:48 | 立夏:預備,接收夏日信號! |
19:43 | 首程控股攜多款前沿機器人產品亮相... |
19:27 | 藍佛安:各方應堅定落實10+3領導人... |
19:26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出席并主持... |
19:03 | 重慶信托:2024年信托業務實現凈利... |
19:02 | 微信“五一”數據報告:假期微信支... |
17:39 | 五糧液以“和美文化”再啟百年世博... |
17:34 | 2024年上市公司薪酬榜出爐 000415...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