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興安 見習記者 楊潔
就業是民生大計。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到今年以來多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到國務院近日印發的《“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都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了相關部署。
據教育部統計,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人。對很多畢業生而言,找工作也是在選擇一個值得托付終身的城市,哪些城市最受畢業生喜愛?哪類職業需求最大?《證券日報》記者就此進行采訪。
新一線城市逐漸受青睞
有人說,如果你畢業了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去一些發達城市例如北上廣深,會有更多的選擇和機遇。《證券日報》記者采訪多位畢業生后,驗證了此說法。
“一線城市對我而言有一種‘魔力’,那里匯集了眾多資源,發展平臺大,生活更便利。”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孫薇(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她已入職深圳一家國有企業,從事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
“雖然離家千里,初入職場的我孤身在外打拼難免會有壓力,但當地政府和公司為我們提供了各項優惠政策,負擔減輕很多。”據孫薇介紹,她入職后交滿一個月的社保就可申請落戶,同時公司還對應屆畢業生提供三年租房補貼服務,免去畢業生對房租的困擾。
“畢業后的前5年至關重要,擴寬視野,積累行業經驗是我第一考量”,留學畢業生陳澤(化名)告訴記者,他的研究生專業是市場營銷,而上海市的實體經濟與互聯網融合較好,可以有更多機會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將自己專業所學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留在自己大學所在地,也成為很多畢業生的選擇之一。“我們研究生班內共有28名同學,現在有19名同學在北京工作。”今年6月份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經管學院的張瑩(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北京作為一線城市就業機會多,加上此前她們學校組織舉辦了多場線上和線下雙選會及宣講會,畢業生求職非常方便。據張瑩透露,19名留京同學的就業方向主要為體制內、國企和央企,“而且我們校友資源非常豐富,學校氛圍好,很多同學都愿意畢業后留下來謀個好前程”。
除了一線城市,一些畢業生還把目光逐漸轉向新一線城市。畢業于某211高校的小田(化名)告訴記者,“我放棄了北京一家公司的offer,決定去成都打拼,當前這些新一線城市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潛力,而且生活成本較低,競爭壓力相對小一些,生活舒適和開心最重要。”
據58同城發布的《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今年畢業生首選城市排名前十分別為上海、深圳、廣州、成都、北京、杭州、青島、南京、重慶、長沙。
不難看出,一線城市仍然是相當比例畢業生就業的選擇地。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線城市的收入預期相對更高、就業機會更多、職業發展前景更好。同時,它們的產業集聚經濟更明顯,這意味著勞動力競爭更加充分,規模經濟效應更強,知識溢出效應更強,進而勞動生產率更高,對應的收入也就越高。
“不過,一線城市房價普遍較高,城市公共服務有時也受限,不同城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也不同,導致城市擁堵、教育資源緊缺等問題,這些都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成本。在此背景下,新一線城市通過新產業的發展機會、人才引進等優惠政策,受到越來越多畢業生的青睞。”陶金進一步表示。
數字化創造新就業形態
《“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提出,促進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創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培育多元化多層次就業需求。
BOSS直聘研究院此前的發布《2021應屆生就業趨勢報告》顯示,2021年5G、數據、云計算、智能、新能源汽車及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應屆生招聘需求同比增長57.6%,平均薪資同比增長9.2%,達到8393元,超出應屆生整體平均招聘薪資37.3%。
一家科技創業公司招聘經理告訴記者,由于其所在公司目前業務發展迅速,今年招聘人數較去年擴招至一倍,“當前行業領域的人才需求相對較大,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平臺在各行業的滲透,將會有大量工作崗位釋放”。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數字化會創造大量新業態、新模式,交易機會的增加也帶來服務主體和就業規模的擴大,進而衍生更多的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比如“網約配送員”等新職業正式進入國家職業大典,數字經濟也成為吸納就業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不僅直接創造就業機會,也會間接帶動的數字化運營人才就業和靈活就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有利于擴展從業者能力邊界,提升就業質量,促進高質量就業,也有利于緩解用工單位的用人緊張問題,減輕人力等經營成本負擔。
吳琦建議,應探索建立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標準體系和就業統計體系,有序開展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就業統計工作,對靈活就業的發展規模、主要問題進行監測和評估,準確及時了解靈活就業從業人員的權益保障情況;建立完善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權益保障制度,建立多元化的靈活就業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體系,積極穩妥解決從業人員較為關注的養老、醫保、職業傷害保障等問題。
(編輯 張明富 喬川川)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