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政府近年來重視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在2021年度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到,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作用,整合高等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有關科研力量,引進優質項目資源,加快推進產學研融合,重點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
“澳門科創環境與產學研發展起步慢、資源少、限制多、市場小、人才缺乏,種種先天限制條件下,要想迎頭趕上,需要格外努力。”近日,澳門大學持續進修中心主任、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劉丁己教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澳門特區政府要帶頭擬定產學研發展方向,走‘政產學研’的道路,由政府直接主導,才能打破重重限制,針對澳門所需和目標,做專、做強、做精、做大,大步向前。從國家大局來看,琴澳一體化是將一國兩制優勢進一步發揚光大的最佳示范區,這方面澳門有顯著優勢,”劉丁己說,“在橫琴產學研基地,一批科技成果正在對接當地政府和企業資源積極開展商業化過程。”
吸引人才需要“先立后破”,掙脫行政桎梏
《21世紀》:澳門特區政府歷年來非常重視科技創新以及人才培養,而澳門本身產量和發展體量較小,您認為是否應該擬定產學研方向,根據澳門所需和目標,做專做大呢?
劉丁己:澳門的科創發展其實有幾個很嚴重的先天性限制,首先起步較晚,資源比較少,但法規限制又特別多,人才和市場在各方面體量都比較小。特區政府這幾年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尤其希望在澳門不要只有博彩業一業獨大,因此很積極拓展科創發展和產業適度多元發展。可是就我們的觀察來看,我們周邊的地區,包括新加坡、香港、深圳等等,他們也同樣有非常快的速度,有很大的力度在進行科創方面的發展。從時間縱向比較,澳門的現在和回歸之前相對比,的確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從空間的橫向比較,在同一個時間段將澳門跟其他城市做比較,澳門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完善生態方面可以從幾個部分來考慮:首先是從法規法令方面,澳門特區政府是個非常照顧自己人的地方,意思就是對于本地人才和本地勞工具有很強的保護意識。但是對于吸引高端人才來澳門,甚至是對于吸引更多中端的產業技術人才來澳門,打造高科技的產業生態鏈就形成一定的困難。比如說從外國或外地引進的人才,在澳門要經過層層的審批。當他們在澳門審批的時候,可能有別的地方用更快的速度,更強的方法,更好的待遇來吸引他,人才可能就被搶走了。
第二點在于高校的科研人才引進同樣有嚴格的限制。在澳門本地有能力推高端科研發展項目的,一般來講是公立高校。但是澳門現在的公立高校基本上是受到公務人員的員額規范,就是不能超過總量的限制。如果要進一步地讓引進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功能由公立大學來承擔,那么如何在公立大學跟政府員額制度上面作出制度上的調整,甚至是如何重新定位公立大學的公法人地位,我想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確實政府的相關人士也不斷在積極探討,但是速度還可以更快。
《21世紀》:大灣區建設的政策優勢,它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機遇,想問問在這種環境底下,如何可以發展澳門的優勢,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成長呢?
劉丁己:第一件事,很多當年葡萄牙人遺留下來的制度及法規法令已經不合時宜了,所以首先就要在法令法規方面進行梳理。好比香港或新加坡,他們有專門針對高科技特殊人才的綠色通道,有專門的隊伍為你服務。所以在人才方面,需要從根本上的制度來改變,否則到現在很多澳門大學的教授,在澳門拿的還是外地勞工證。
第二,澳門之所以能夠吸引到很多人才,其實有一些優點,比如稅制較低,地方較小,所以行動、辦事都很方便,基礎醫療系統完善、基本福利也好。但也有些不足,像深圳也好,蘇州也好,每個地方都有積極爭取人才的計劃。如果澳門在原有的優勢上,再沒有辦法加碼去和其他地方競爭,那么這些人才還是要考慮。尤其我們知道,很多在澳門公立高校工作的老師,其實要受到很多限制。所以我認為就要多考慮法令法規上的調整、優化引進公立高校人才的方法和政策,以及考慮在績效考核方式上進行補充或調整。
《21世紀》:大灣區高校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
劉丁己:我想每一個學校它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發展的歷史,并不是說我們一定要成為大灣區第一的高校,但必須是有獨特優勢的高校。因為把灣區放在一起來探討的話,每個學校應該扮演不同的角色。像澳門的特色是世界的休閑旅游度假中心,所以對于澳門大學,旅游度假專業就是我們的特色。或者說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中,跟葡萄牙語系國家有歷史文化淵源的,那就是澳門。所以像葡語教學,澳門大學是獨樹一幟,其他學校大概都很難和我們競爭。
再舉個例子,澳門的微電子芯片設計是做得相當不錯的,再加上澳門大學還有中醫藥產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城市物聯網實驗室,這樣的優勢和特色是其他地方很難復制的。因為澳門地方比較小,要做的就是有地方特色,而且是國家和大灣區所需要的。那我想跟其他高校比起來,我們也不可能全面的競爭,肯定是根據優勢進行錯位發展。
以“PICK”原則優選適合澳門年輕人的路
《21世紀》:近年來,有非常多的澳門年輕人都涌入大灣區創新創業,對這方面您有什么建議和看法?
劉丁己:澳門年輕朋友積極融入大灣區創新創業,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不過在創新創業之前,“PICK原則”很重要。
“P”,“Personality”是人格,首先要先清楚自己的性格適不適合創業。創業很辛苦,八號風球,新冠疫情,忽然水淹等,要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創新創業的起伏比較大,所以要先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否適合。
第二個呢?是“I”,“Idea”,就是創新創業的點子有沒有機會成功。創業的點子,如果是高精尖的,專利的,護城河的,有獨特競爭優勢的,能成功的,別人不容易模仿的,那我就非常鼓勵。因為比較容易在市場上面得到融資,也比較容易在市場上跟其他人競爭,贏到最后。
第三個字母“C”,“Capital”資本。我們都知道做生意需要錢,當然現在特區政府和大灣區各地政府都有不同的創新創業政策優惠和資助。但不管怎么樣,這些資源還是有限的。所以要有好的創新創業的主意和好的商業模式,去爭取好的資源。而這個好的資源跟資本主要是來自于國際的資本,國際有很多專業的風險投資,還有很多專業的創投,他們都會愿意把好的資本投到有機會成功而且有機會做大的生意項目中。
最后一個字母“K”,不是“K”打頭,而是發音是“K”,叫“Connection”,意思是好的人際網絡。我們都知道,做生意如果找到一個強而有力的人士,可以幫忙搞定很多問題。
支持高校與人才政策是重要配套
《21世紀》:我覺得教授這四點對于年輕人來講都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勸誡。希望他們可以保持著創新創業的激情的同時,也不失理性地去看待這件事情。那您在構建和優化人才生態方面有什么建議呢?
劉丁己:我以我們自己的學校為例,因為澳門本地人才比較少,要培養人才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針對要留在澳門大學讀博士的本地學生,幾乎都有全額獎學金,有很大的支持力度。如果有一些澳門本地的同學在外國念完了博士,想回來澳門就業,而我們暫時沒有這樣的空缺,我們會設置博士后或者是澳門濠江學者計劃,用特殊的方法先把他留在這里,一有好的機會,就立刻把他補進來,當然我們是需要進行審核的。
對于想要來澳門大學讀博士的外地的優秀人才,經過篩選,我們會把一些非常有潛力而且非常棒的人才吸引到澳門大學,同樣的,我們也有相當不錯的獎學金。也許他們讀了幾年博士后,對澳門就會有更多的認同,就愿意留在澳門繼續貢獻心力,這是我們大學在自己范圍里面能夠做到的一些事情。當然,對于人才的培養,都是一件很著急的事情,我們都希望能越快越好,但是我也希望各位關心澳門科創發展的朋友要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從來都不能速成,所以也需要給澳門一點時間。
澳門身處特區,所以在制度上有相對靈活的空間,也比較有彈性。同時澳門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很多其他大學略有不同,好比說我們是全英語教學,國際化程度高、資源也很豐富,大部分同學都有機會到外地去進行一學期甚至一個學年的交流訪問,對于拓寬眼界有很大的幫助。加上我們有住宿式書院的制度,學生在全人教育的培養上比較完善。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對學生們學習的投入跟支出是很大的。我們希望不僅僅是從外地引進高端的人才,也希望能夠通過澳門大學,或者其他兄弟院校一起來培養本地的優秀人才。這樣既可以從外面得到好的人才,本地又能培養好的人才,我相信速度會比較快一些。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