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寶琛
在12月17日—18日舉行的《財經》年會上,與會人士圍繞明年中國經濟發展等相關話題展開論述??偟膩砜矗蠹覍γ髂曛袊洕呐袛嘞鄬酚^,對經濟整體好轉有信心。
對于明年中國經濟形勢,美國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的判斷是“仍然維持著相對樂觀”。她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可以達到5.5%,“在今年經濟增速略遜于預期的情況下,明年恢復到這樣的水平的可能性非常大。”
“中國經濟在明年第三季度會出現大幅反彈。”喬虹同時判斷,明年經濟增速主要來源是消費需求的反彈,但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消費者信心的恢復,這對于明年經濟反彈將是重要的支撐;二是應靠消費者信心的恢復和以前儲蓄的積累支撐消費需求的釋放。
喬虹坦言,在外需比較艱難的時刻,2023年疫情政策的放開,消費的反彈,中國經濟會整體回暖。
高盛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迪安竹則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將顯著回升。高盛最近將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調整為:2022年全年增長2.6%,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會翻一番,包含消費業和服務業在內的多個行業將得到改善。
如何發力?多位與會人士給出了答案。
“中國經濟明年要有一個有韌性的強健的合理的增長,政策就得聚焦到總需求管理,這很重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表示,隨著中國經濟整體越來越大,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管理越來越需要聚焦總需求管理。
他解釋稱,總需求管理的第一支柱是居民消費,第二支柱是政府投資和政策鼓勵有效帶動全社會低碳投資,第三支柱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制度型開放,高水平開放,第四支柱是改革開放支持穩健凈出口。
從外貿的角度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中國明年穩外貿難度加大,但是對經濟整體好轉有信心。“明年穩增長如何穩住外貿、穩住外資具有很大挑戰。”
最近一段時間,多地組團外貿企業“出海”搶訂單,在張燕生看來,這樣做的目的是地方政府和企業去修復中國和世界的經貿聯系。“擴大內需就是給全球創造新訂單,重點應該放在擴內需、穩消費,這對于走出困境是非常好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認為,這兩年我國外貿增長數據非常亮麗,今年盡管出口增長比去年低,但順差保持了高速增長。明年的全球經濟可能會陷入低速增長,這意味著外需會降低,我們需要進一步穩外貿,繼續使外部市場在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上有所貢獻,“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到,明年的經濟增長更多的要依賴于內需。”
結合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江小涓作出三方面分析:一是國際環境有挑戰,這對我國來說更有機遇,要以更大努力抓住機遇;二是國內大循環暢通高效,需要積極有效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三是要以制度型開放促進雙循環暢通。
“中國的制度型開放,將會塑造一個穩定透明的預期,為世界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江小涓說。
她同時表示,要提振市場信心,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很多產業新賽道上發揮出了非常強大的增長潛力,中國對國際市場非常需要,同時也對全球資源有需求。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當下、今后的發展中,作用依然非常大。
關于貨幣政策,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明年的貨幣政策將會在加強政策協調聯動的前提下,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的總量和結構功能,以結構性政策工具為主。明年配合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的實施,不排除有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包括一些已經存在的結構性工具也可能會延長實施期限或增加規模。
“一些結構性貨幣政策能夠實現精準滴灌、專款專用,而且,結構性貨幣政策能發揮總量工具無法發揮的作用。”管濤說。他同時判斷,對于降準降息總量工具可能會慎重使用。這取決于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容忍度。如果明年人民幣面臨新的調整壓力,而我們的容忍度仍然比較高,則可以減少對貨幣政策的束縛。如果要保持匯率的基本穩定,那么,在某些情形下,有可能一定程度上要犧牲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要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這關乎整個宏觀調控的效力和效益。有必要在財政金融兩個問題上設立常設性的專門機構,并建立常設機制,專司國債政策,協調兩大宏觀調控部門的關系。
具體看,財政政策的配合上,國債的期限結構和品種結構應當多樣化;國債的發行、定價、上市制度等必須以有規律、可預期、提高流動性為目標。同時,以提高庫款的收益性為導向,全面完善國庫現金管理制度。
貨幣政策的配合上,要構建以無風險資產國債為中心的流動性對沖和管理機制,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逐漸建立以政府債權為基礎的新的流動性管理體制機制;繼續完善以中期借貸便利為主的流動性對沖機制,緩解財政收支對銀行體系流動性造成的季節性和階段性擾動;改革法定準備金率制度。
(編輯 白寶玉)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