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近日召開,會議系統部署了2023年經濟工作,明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舉措。
12月17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2022~2023中國經濟年會”在北京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召開,來自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做了介紹和解讀。
明年經濟運行
有望總體回升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我們要充分肯定和倍加珍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今年經濟增長與年初的預期目標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項指標都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指標有突出的表現,預計今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
展望明年,韓文秀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綜合研判,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明顯下滑,而我國經濟可能總體回升,從而形成一個獨立向上運行的軌跡。明年只要經濟恢復正常的增長,從統計角度來看,數據就會比較高,二季度預計會出現大幅度反彈,全年有望明顯回升。他也強調,這并不是自動生成的,不是天上掉餡餅,必須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表示,第一要積極恢復接觸型、聚集型、流動型消費,第二要鞏固和恢復吃穿用等基本消費,第三要培育和擴大線上線下結合、“互聯網+”、綠色低碳等新型消費。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必須增加居民收入。寧吉喆強調,目前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55.9%,大多數人都是打工者,增加收入必須穩定和擴大就業,公共工程和企業絕不能再拖欠農民工和勞動者工資,地方政府和大企業也絕不能再拖欠中小微企業應得款項。
“近三年疫情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者自主經營者傷害較大。”寧吉喆說,要以進一步落實助企惠民政策,以優化調整防疫政策為契機,切實增加這兩部分人的收入。要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機制創新,進一步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
財政政策三方面加力
貨幣政策也有空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2023年圍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更好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找準政策發力點,加強協調配合,增強政策落實落地的實際效果。
在他看來,“加力”主要體現在,一是統籌財政收入、財政赤字、專項債券、調入資金等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持續推動財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適當擴大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領域和運作資本金范圍。三是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做好困難群眾失業人員動態建設和救助幫扶,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為經濟運行營造良好的基礎環境。
“提效”主要體現在,一是完善減稅、退稅降費政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二是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區域協調等重點領域投入。三是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與撬動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和促進消費。四是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財政政策效率。五是持續創新和完善財政宏觀調控,注重加強與貨幣、就業、產業、科技、社會政策協調配合,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
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明年的貨幣政策要堅持“總量要夠,結構要準”。“總量要夠”就是貨幣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需要的話,還要進一步加力,除非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超出預期,這也是有可能的,到時候中央還會適時做出部署。
“結構要準”就是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對一些具有明確階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時評估,可以按時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據需要延長,而且讓別的貨幣政策工具進行接續。
改善營商環境
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吸引和利用外資工作的部署力度前所未有。我國引資潛力大,下一步做好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工作,首先要牢牢抓住改善營商環境這個“牛鼻子”。
具體來講,一是要改善外商投資的制度環境,還要繼續做好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二是完善外商投資企業商協會和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和投訴機制。三是要加強外資企業的金融服務,為外資企業更好地利用國內的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創造條件,同時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新產品和服務,按照市場化原則,為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和融資支持。
國經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出了具體部署。我們要用好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后,國內需求和經濟加快回升的有利條件,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等。
王一鳴指出,我國傳統產業具有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領先優勢,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明年推動經濟企穩向好,要繼續發揮傳統產業穩經濟大盤的壓艙石作用,引導和支持企業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和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財政貼息等政策,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力度,促進擴大投資需求。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王一鳴認為,明年要繼續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任務,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培育壯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