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以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交出2018年的成績單,但其中的“業績變臉”讓投資者聞之色變。不僅說好的盈利不翼而飛,有的還要承擔巨額虧損。不少投資者著實被這樣的公告驚到了。一時間,各種“爆雷”說又一次刷爆朋友圈。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作為監管機構,交易所已第一時間采取動作,發出監管函件要求這些公司把“變臉”的原因和合理性說清楚、講明白。同時,記者還注意到,對于很多問題公司,交易所早已將其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在前期苗頭出現時就已經打出組合拳,多維度向投資者揭示相關風險。
火速問詢依法問責
4月24日晚間,ST秋林預計2018年虧損39億元到43億元,與前期業績預告出現盈虧性質變化且差異巨大。上交所當晚火速下發問詢函,犀利問詢導致公司巨額應收款項和存貨不實的具體原因和責任人,是否存在轉移公司資產、董事高管背信損害公司利益的情形。
無獨有偶,同方股份也在同日披露業績更正公告,將此前預計的虧損額度擴大一倍,修改后的凈利潤達到38.8億元。盡管公司給出了相關解釋,商譽減值測試結果超出預計、存貨減值更為審慎、參股公司投資收益變化等等,但這顯然難以讓投資者信服。對此,上交所也第一時間予以問詢,要求公司詳細披露資產減值計提的合理性,是否存在財務大洗澡和利潤調節的情況。
同一天,宏圖高科也因取消業績對賭方業績承諾補償并對匡時國際全額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導致新增虧損15億元。對此,上交所也立即問詢,要求公司認真自查業績預告差異巨大的原因,并說明公司在財務管理及信息披露事務管理上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實際上,上交所對于業績變臉公告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從嚴監管、及時問詢、嚴厲問責。此前,已經對備受關注的西部礦業、中天能源等公司的變臉公告,進行了雷厲風行的問詢。
以西部礦業為例,公司4月18日晚間,披露業績預告更正公告,由此前的預計盈利更正為虧損逾20億元,第二天股票以跌停價開盤,最終收跌逾7%。公司稱,業績預告更正的原因是公司對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投資存在減值跡象,經評估,公司對青投集團股權價值的可回收金額為零,因此確認對青投集團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損失25.22億元。公司披露業績更正公告的當晚,上交所也第一時間發出問詢函,就西部礦業變臉主要原因、對青投集團長期股權投資大幅減值的原因、時點、合理性及測算過程等問題提出問詢。
有市場資深人士指出,業績預告一直都是交易所年報紀律處分的典型違規事項。從過去幾年的問責情況來看,對于此類業績變臉的違規行為,上交所的事后問責決不會手軟。
前期監管早有動作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對于這些業績變臉公司,上交所已經精準出擊、從嚴監管,對前期早有苗頭的高風險問題公司,上交所已在前期監管中打出組合拳,多維度向投資者揭示相關風險。
例如,就在2個月前,上交所就曾對同方股份發出監管問詢函,就公司發布業績預虧預告提出監管要求,要求公司解釋說明業績預虧相關事由。秋林集團僅今年三月就接連收到交易所三份監管函件,內容涉及對公司虛增利潤、信披違規、內控缺陷等事項作出的紀律處分決定,對公司信息披露、內部控制等多項事項的要求等。
又比如,原先預告盈利逾3000萬元,后下修至虧損8.35億元的中天能源,是上交所的重點關注對象,并于去年對其前期信批違規事項進行過紀律處分并予以公開。今年3月6日晚間,中天能源公告稱,原控股股東中天資產、實控人鄧天洲將股份無償委托給國厚天源管理,當晚上交所也急發問詢函確認公司補充披露上述委托事項的相關安排。
可見,對于可能存在業績變臉風險的“問題公司”,上交所早已布下密網實時監控。這點從近期變臉的文投控股、赤峰黃金、奧瑞德、ST大控、美都能源等個股身上也能得到驗證。
赤峰黃金此前因2013年收購遼寧五龍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探礦權列入長期待攤費用核算,并將采礦權和探礦權作為整體資產組判斷減值的會計處理錯誤,已收到監管的行政監管處罰書,此次在4月10日發布業績更正預告當晚,上交所也火速就業績變臉問題發出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前期子公司雄風環保未計提商譽減值,本期大額計提商譽減值的依據和原因,以及收購海外資產LXML中資產評估報告前后不一致的原因及合理性。
文投控股早在2018年9月份發布半年報時就已被納入上交所的重點監控范圍,問詢函當時已關注到公司業績下滑、商譽未計提減值等問題。奧瑞德早在2018年12月就收到上交所的關注函,今年年初再次收問詢函,上交所主要關注重點在公司的商譽減值信批問題上。
ST大控及美都能源亦是如此。二者自去年以來收到的上交所關注函、問詢函并不少,美都能源去年還因未能按時披露年報,公司及董監高均被采取通報批評和公開譴責的紀律處分。
部分公司經營穩健
縱觀這些業績變臉的公司,均為已有風險“前科”而被上交所重點關注的對象,并且交易所早有“動作”。因此,投資者可以多關注交易所的監管動向,或能降低踩雷風險。
不過,盡管市場上似乎“雷聲”不斷,但實際情況其實遠沒有如此驚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從滬市情況看,目前涉及業績盈虧變化的公司僅十余家,占比較小。已經披露的公司中,大部分上市公司業績實現了一定幅度的增長,符合經濟運行的客觀情況。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25日,滬市共有1102家公司披露年報,其中,1040家盈利,僅有62家虧損。市場資深人士建議,廣大投資者與其因投資了這些變臉公司捶胸頓足,倒不如把目光真正鎖定在那些專注主業、業績穩健的優質公司上。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