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肖偉
6月10日,佳沃股份公告稱,全資子公司佳沃臻誠將通過受讓股權、增資等方式,持有四川美沿遠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四川美沿遠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統稱:美沿遠洋)各66%股權。
“我們牽手美沿遠洋做三文魚C端市場產品,是看到海鮮行業即將迎來一場變革。首先,疫情沖擊令行業更加慎重思考現行模式。其次,國內三文魚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的升級將是大趨勢。最后,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客觀上需要營養安全、方便快捷、風味俱佳的多樣化產品。而三文魚加工產品能精準吻合市場消費需求。我們佳沃有優質的三文魚資源,美沿遠洋有較強的設計開發、生食加工、渠道對接等能力,我們的合作能帶來更多富含營養、健康美味的產品。”佳沃股份董秘楊振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針對當前市場趨勢給出上述分析。
海鮮加工將迎全面升級
美沿遠洋是面向全國消費市場提供生鮮供應鏈及海產品運營品牌的綜合性服務企業。該公司采取全球直采原料,自有工廠加工,自有品牌經營,供應鏈配送及后置倉儲,能支持線上線下新零售服務。
楊振剛樂觀預計:“本次交易完成后,將增強我們在三文魚增值產品的研發、加工能力,還可通過美沿遠洋的穩定銷售渠道進入盒馬鮮生、大潤發、家樂福等商超連鎖,加快智利三文魚資源在國內消費市場業務布局。”
在美沿遠洋總經理劉秋看來,由于疫情的發生,生食海鮮行業正在反思和變革中,“集市現殺、臨時攤位”的草莽時代已漸行漸遠,生食海鮮行業的消費升級和供給側改革雙雙來到門口。
劉秋向《證券日報》記者指出:“以往生食海鮮大多都是在集貿市場或流動攤販處現買現殺。在這種交易場景中,供給側無法滿足可生食產品對器具消毒、污物處理、人員管理、防護措施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政府還要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和人力成本才能追溯到海鮮來源和路徑。所以,集中加工、全程可控、來源透明、路徑清晰、安全衛生的先進產能,是生食海鮮行業內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方向,這也是我們在積極努力的方向。目前,對生食海鮮的安全、集中、可控加工生產已經成為我們的核心優勢。”
資料顯示,美沿遠洋在成都雙流區(四川)自由貿易區擁有獨立生食海鮮加工廠,距離四川最大規模水產農貿市場僅500米,距離四川最大規模食品批發市場僅為150米,距離成都雙流機場2公里。離四川冷鏈物流地基僅為1公里。該工廠也是西南地區首家具備生食加工許可證的冰鮮三文魚加工廠。
劉秋的觀點還在千里之外的湖南長沙得到印證。5月,位于長沙的湘糧國際糧油水產交易中心組織多場戰略客戶簽約,目標要打造成湖南最大規模的海鮮水產交易中心。該中心不僅對接公路、鐵路、水路運輸,還首次引入零度保鮮冷鏈系統,大幅度提升門店預處理冰鮮海鮮比例。與此同時,長沙的西長街、馬王堆等海鮮集貿市場陸續迎來謝幕時刻,以往被居民詬病的污水橫流、蚊蠅滋生、腥穢污物、卡車噪音等現象將不復存在。
借槳出海拔錨起航
佳沃股份擁有智利三文魚資源養殖及初加工資源,在如何對接國內消費市場時,公司認真研究后提出“借槳出海、合作共贏”的路徑。
楊振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國內消費者存在認識誤區,認為三文魚只能做成高級酒店里的生吃刺身,這既不利于良好消費習慣的養成,也不利于海外優質資源的推廣。今后,我們將和美沿遠洋一起,共同開發一系列基于三文魚資源的產品供母嬰、白領、健身人群等不同消費者群體使用。還要推出標準生鮮半成品和預包裝冷藏膳食,為餐飲企業提供更多可選的三文魚烹飪方案。可以說,美沿遠洋為我們提供了一把好槳,我們為美沿遠洋提供了一艘好船,大家可以共同開發國內消費升級這片廣闊的藍海。”
楊振剛表示:“我們當前的課題是如何建立一套高效、低耗、經濟、安全的機制,把優質的海外資源順利轉化為國內基于優質資源的多產品體系,對接上國內正在升級的消費需求。我們和美沿遠洋的合作和努力,或能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增添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
(編輯 李波 喬川川)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