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矯月
見習記者 肖林秀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月16日,共有33家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發布2021年業績預告。其中業績預喜超八成,預增、略增、扭虧分別為17家、7家、3家;業績預減、首虧、續虧合計為6家。從子行業分類來看,中藥與體外檢測板塊預計2021年凈利潤增幅較大。
醫藥生物指數下挫
細分板塊分化明顯
數據顯示,2021年醫藥生物行業指數下跌約13%。這是該指數2019年以來的首次下跌。
“2021年A股醫藥生物板塊市場表現不佳,主要因為消化估值、疫情反復對產業鏈產生負面影響。此外,相較2020年,市場對去年疫情相關個股業績增長預期有所減弱。”廣州漢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伍錫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他還表示:“常態化的集采下,未中標藥企可能會丟掉一定市場份額。雖然中標藥企可以以量換價,但有中標企業斷供,說明‘以量換價’也并不輕松。總體而言,集采對醫藥醫療生態產生的影響較大,一些相關企業的業績可能會受到影響,但也會倒逼企業逐漸適應,最終趨于平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告訴記者:“A股醫藥生物板塊表現不佳的原因包括三點,其一,之前數年醫藥板塊估值上漲,估值和業績存在脫節,2021年屬于醫藥板塊的估值回歸;其二,帶量采購的影響是一個逐步釋放的過程,新的重磅仿制藥被逐個納入,對醫藥企業的影響滯后,同時醫藥行業2021年新藥開發也有內卷傾向,比如PD-1新藥由于競爭者太多而大幅降價等,諸如此類因素疊加,導致醫藥行業2021年業績與預期不符;其三,疫情雖然促進了生物疫苗和核酸檢測的需求,但也使慢性病治療需求放緩。”
相對于行業整體表現,2021年醫藥生物板塊各子行業的表現分化明顯。
數據顯示,在各子行業指數中,中藥指數2021年上漲31.71%,醫療器械指數全年下跌7.25%,化學制藥指數全年下跌7.17%,醫療服務指數全年下跌8.67%,醫藥商業指數全年下跌16.32%,生物制品指數全年下跌17.45%。
“醫藥生物板塊各子行業分化的原因在于,不同醫藥公司所處的產業鏈和格局不同,比如藥店零售與創新藥,一個主要受處方藥外流、OTC影響,一個主要受CMO、CRO研發能力影響,二者差別就像消費板塊跟科技板塊。細分板塊的差異化有較強的持續性,頭部企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伍錫軍表示。
“醫藥生物板塊各子行業的分化,一方面由于疫情,一方面則在于帶量采購。國內疫情零星出現,國外奧密克戎繼續肆虐,預期當前醫藥板塊分化將延續。”盤和林表示。
中藥及體外檢測板塊
凈利潤增長顯著
盡管市場表現欠佳,但從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發布2021年業績預告來看,其中也不乏亮點。
例如在中藥板塊,康恩貝預計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325%至375%;特一藥業預計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73.87%至242.34%;佐力藥業預計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91.44%至110.58%。
“中藥板塊業績表現突出主要依靠政策支持,目前相關政策支持在防疫領域使用中藥,同時,近幾次帶量采購中,中藥產品的平均降幅低于化藥,且近年來中藥審批有所放開。”盤和林告訴記者。
體外檢測公司2021年凈利潤同樣亮眼。熱景生物預計2021年凈利潤為20億元至23.5億元,同比增長1684.65%至1996.97%;明德生物預計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77.23%至219.88%;東方生物預計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81.45%至205.31%;凱普生物預計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20.59%至137.14%。
“體外診斷板塊表現較好的原因是:在疫情反復的兩年中,防疫需求比較明確,加之部分企業有較為明確的訂單加持,但投資這一板塊,還需關注疫情的變化。”伍錫軍表示。
凱普生物近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因疫情防控需要,目前公司新冠檢測相關產品在滿產生產,其中新冠核酸擴增試劑日產能60萬人份。
“若疫情防控需要和市場需求陡增,公司可在短時間內通過調派人力和資源,將新冠核酸擴增試劑日產能提升至100萬人份。”凱普生物方面向記者表示。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