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4+7”帶量采購試點全面啟動,醫藥市場劇烈震蕩。
2020年4月1日,周年成績單揭曉。以量換價和仿制藥替代原研的初衷實現了嗎?將價格降到地板上的那些藥企如今還好嗎?
2021年4月1日,又會怎樣呢?
以量換價、原研替代初步實現
3月30日,國家醫保局發布《2019年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快報》(以下簡稱《快報》),就醫保基金收支、藥品采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情況進行公布。
《快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4+7”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試點地區25個中選藥品平均完成約定采購量的183%,中選藥品采購量占同通用名藥品采購量的78%。試點全國擴圍后,25個通用名品種全部擴圍采購成功,擴圍價格平均降低59%,在“4+7”試點基礎上又降低了25%。
價格的下降換來了市場份額的上升。據米內網重點省市公立醫院終端競爭格局顯示,25個“4+7”中標產品中有20個在2019年前三季的市場份額出現提升,增幅超過10%的產品有5個。
本土企業幾家歡樂幾家愁
華海藥業憑借著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的優勢,“4+7”中標6個產品,是當年集采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在帶量采購中降價的不遺余力,完全不影響其在2019年業績表現上的一騎絕塵。
據華海藥業最新發布的2019年年度業績預增公告,因部分產品售價提升、技術服務收入增加、集采中標等因素,2019年度實現的歸母凈利潤預計增加4.05億至5億元,同比增長約376%到465%。
京新藥業也有不俗表現。
業績快報顯示,2019年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5.19億元,同比增長40.27%。公告稱,2019年度京新藥業繼續圍繞“做強藥品主業,發展醫療器械”的經營方針,通過體制和機制改革、研發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提升藥品營銷力、重點產品競爭力,主營業務持續快速增長。其中,成品藥營收21.92億元,同比增長30.59%;原料藥營收9.38億元,同比增長10.61%。
但也有不少企業的業績不同程度受到了帶量采購的影響,同比有所下降。
中國生物制藥在2019年全年財報中稱,2019年公司盈利27.07億人民幣,同比減少70.08%。公司表示,年度內,集團先后有5個原優勢品種在兩輪集中帶量采購中中標,受降價幅度影響,銷售業績和利潤未達預期。
科倫藥業在2019年度業績快報中提到,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22.89%,產品價格由于市場競爭加劇而大幅下降,造成利潤下降,以及研發費用大幅增加等。
信立泰2019年凈利潤為7.09億元,同比下降51.38%。公司在2019年度業績快報中提到,“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政策正式實施,主要產品泰嘉通過以量換價,加速替代進口,市占率增長,收入略有下降。第四季度受聯盟地區藥品集中采購于2020年開始執行的影響,醫院終端備貨、庫存調整,營收、利潤有一定的下降。
德展健康2019年預計實現凈利潤2.7億-4.05億元,同比下降56.48%-70.98%。公司提到,受藥品集中采購政策影響,公司主營產品阿樂銷售均價出現大幅度下降,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及凈利潤隨之出現大幅下降。
第二批帶量采購4月落地
醫療用品集中采購(Grouppurchasingorganizations,GPO),是指醫院等醫療機構通過采購組織,集中采購藥品、耗材以及醫療器械等物資,實現采購成本的優化。
GPO在20世紀初期已在美國私立醫院的采購活動中出現,鼎盛時期美國GPO組織多達600余家,后經過行業整合和并購,仍然有數十家GPO組織可供醫院選擇。目前,超過95%以上的美國醫院使用GPO協助其降低采購成本,而一家醫院至少是2家以上GPO組織的成員單位。
GPO模式在國外被證明能夠有效節省醫院采購成本,但這一模式來到中國一度“水土不服”、舉步維艱,還有多家藥企聯合向當時的衛計委質疑GPO采購,反對、質疑、抗拒聲不絕于耳。
轉眼,一年期限完美落幕,各中標企業的得失也已明了。“4+7”試點城市中,大多已經公布續約新規,在所有新規中,降價依然是主旋律。
對于國家醫保局組織的第二次集采,已經有很多企業在仔細學習認真研究。他們吃透國家政策和招標規則,深入研究競爭對手的可能策略,不斷進行模擬演練。
3月18日,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積極穩妥推進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結果落地的函》,要求做好“4+7”試點與全國擴圍的銜接。
日前,國家藥監局因美國新基公司(Celgene)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部分關鍵生產設施不符合我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存在生產過程無菌控制措施不到位等問題,自即日起暫停進口、銷售和使用。后續聯采辦發文取消該品種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中選資格。
這是集中采購品種首次因為出現質量問題而被禁售,并且發生在原研企業身上。這一插曲再次提示業界,中選品種穩定的質量和供應能力,在一個品種由不多的藥企供應市場時,變得分外重要。
第二批集采將于4月落地,一共有97家企業參加第二次國家集采競標,中標的產品涉及多個上市藥企,其中東陽光藥、復星醫藥、恒瑞醫藥、華潤醫藥、科倫藥業、石藥集團、中國生物制藥等均有3個以上的產品中標。
行業人士認為,試點城市中不少中標企業本身市場占有率小,但在擴圍中,基本都是龍頭企業中標,其中齊魯制藥、華海藥業等都有五六個品種中選。在效率和產能優勢的碾壓下,大企業無疑將對試點中選企業形成強大攻勢。
第一年的“4+7”試點,對官方、企業以及醫療機構都是寶貴的經歷和經驗。不管是第二批帶量采購中選的品種數量和質量,還是過評品種的數量,大型制藥企業都占有更大優勢,帶量采購正在促使仿制藥行業向頭部集中,強者恒強的格局將進一步強化,而這正是國家政策所導向的。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