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舒婭疆 見習記者 蒙婷婷
主打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節能環保等亮點的“人造肉”近年來站上風口,在國內外掀起一波又一波熱潮。肯德基、星巴克等行業巨頭紛紛入局人造肉行業,A股也已經有上市公司進行布局,新希望集團不久前宣布旗下植物肉項目正式開工,再度引發業內關注。
巨頭們紛紛入局,國內的人造肉行業當前發展和市場普及推廣情況如何?行業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未來發展前景如何?對此,《證券日報》記者走訪植物肉線下零售場所,并采訪了分析人士。
(圖為成都伊藤洋華堂的植物肉產品銷售區,拍攝:舒婭疆)
植物肉產品逐步滲入線下零售場景
2020年底,植愛植物肉高調入駐成都人氣頗高的商場伊藤洋華堂。《證券日報》日前在伊藤洋華堂成都雙楠店走訪時看到,植愛旗下的“植物肉番茄肉醬風味意面”“植物肉黃金雞塊”“植物肉派”等產品羅列于該商場的冷藏區,價格普遍在十幾元左右,部分產品的陳列處被商場標注了“新商品”字樣以吸引關注,而產品包裝顯眼處均有“植物蛋白肉”字樣。此外,該商場還銷售徽記食品出產的“手撕素肉(大豆蛋白類制品)”產品。總體來看,植物肉產品在商場所售的產品中占比還是較小,在記者走訪期間,前來選購植物肉產品的消費者并不多,面對記者提出的商場植物肉、人造肉產品問題,工作人員也表現得較為迷茫。
星巴克2020年在國內開賣植物肉新品,一年多時間過去,產品推廣情況如何?從記者在成都的走訪情況來看,植物肉產品并不暢銷。成都西二環附近的一家星巴克門店店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現在沒有在售的植物肉產品。“以前店里面曾經銷售過,但是植物肉產品推廣是有限季的,推廣期過去,我們就不再賣了。”
記者在售賣植物肉產品的另一家星巴克門店看到,該店僅銷售一款“別樣牛肉番茄芝士卷餅”植物肉產品,售價約三十幾元,店員介紹:“以前還有同款的大卷,一份五十幾元,因為賣得不好,所以現在只有這款小份的植物肉產品在售。我們店現在不是每天都銷售植物肉產品,如果在售,大概一天僅備貨一到兩份。”
此外,植物肉產品也走進了便利連鎖店。成都的多家711便利店均售賣“植物肉撈飯”速食產品,包括了“川式椒麻”“意式番茄”“經典臺式”等多種口味,價格均在25元左右。
相比不算紅火的線下銷售場景,植物肉在線上的推廣力度和銷售品類明顯更大、更廣。記者在淘寶平臺上看到,按“植物肉”搜索商品,銷量前三名分別是植物肉春卷、素火腿腸和人造肉零食素香腸,價格從20元左右到100多元不等,上述產品月銷量均超過3000份。
國內市場競爭或將熱化
“從植物肉在我國國內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們與歐美一些國家甚至巴西相比,還比較落后。其中一個最大的區別是,在中國,植物肉主要靠與餐飲渠道合作來銷售,網絡銷售次之,能夠進入線下零售渠道的品牌很少。總體而言,國內的人造肉產業商業化程度比西方落后一些。”高綱咨詢研究總監高海平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道。
中國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朱丹蓬指出,自2020年開始,中國植物肉市場的“玩家”越來越多,BeyondMeat、雀巢、聯合利華、嘉吉等國際巨頭紛紛搶灘,國內以星期零為代表的新品牌紛紛涌現,而以寧波素蓮、四川徽記等為代表的傳統素食企業也相繼進入植物肉市場,通過各種方式布局。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山東赫達、雙塔食品、東方集團等A股公司已紛紛布局植物肉產業,而在11月底,新希望集團宣布,旗下“植得期待”植物肉項目正式開工,其工廠供應鏈環節已全面打通,并推出了4款產品,下一步將“全力以赴開拓新品,陸續試產和投產”。國內植物肉市場的熱度進一步升溫。
川財證券發表研報指出,中國植物肉市場仍處在初級階段,2019年市場規模為70億元,同比增長22.6%,預計到2023年,中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受益于國內龐大人口基數帶來的人口紅利,中國人造肉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盡管行業發展前景可觀,但人造肉產業目前也面臨挑戰。天風證券認為,口味和擬真程度是肉類替代品行業最大的壁壘,也是國內企業亟待解決的首要因素。中國人造肉企業的原材料在價格和規模上均有顯著優勢。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技術和持續創新能力將是企業的關鍵,隨著我國植物蛋白肉的技術提升渠道擴張、滲透率提高后,需立足于我國不同于國外的飲食文化,開發多元化的植物蛋白肉食品,使行業未來的發展更加多樣性。
高海平認為,目前國內人造肉市場上的供給側正在發生大變化。“一些老牌的大型成熟的食品企業正在進入人造肉市場,這是個好的現象,對于人造肉在中國的健康發展將起到正面的主導的作用。這類企業資源豐富,還有不少在國內外都有布局,這將在縮短與國外人造肉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商業化水平方面的差距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目前是國內企業‘苦練內功’大力發展的好時機。疫情結束后,國外很多人造肉企業勢必虎視中國,市場競爭必將熱化。”
朱丹蓬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政策端的利好,資本端的追捧,產業端的布局,渠道端的熱推,都在齊力推動這植物肉這一黃金賽道。而誰能最先破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搞定‘中國胃’,誰就能獲得市場先機。”
(編輯 喬川川)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