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深圳一些中介、貸款人員在推介法拍房,而且數量不少。以阿里司法拍賣網站為例,一年時間,目前法拍房數量激增至222.5%。
為此今天的證券時報還專門發文《深圳正在告別炒房時代》,文章表示:
深圳不愿意再聽到“別讓華為跑了”的類似聲音,深圳希望這樣的企業更多在深圳扎根做大,任正非吐槽深圳的房價不是一天兩天了。深圳更希望華為們留下來,炒房客們走開。這是發展問題。
深圳10月一手住宅成交均價54071元/平方米,環比下跌9元/平方米。雖然下跌的絕對金額都不大,但是真正的炒房老手已經如驚弓之鳥紛紛逃竄,或者陷入惶恐之中。
炒房客基本都是用足了杠桿,有些人還借了高利貸,房價只要一直漲,大家都相安無事,房價只要不漲,不要說下跌9元/平方米,就是下跌1元/平方米,站在懸崖邊上的炒房客們就可能隨時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這個背景下,此前樓市各種雜音很多,有人認為樓市要放松限購放開調控了。新華社10月29日發布題為《如何看待未來房價走向?》的文章稱,從最近一系列政策來看,中央遏制房價上漲的決心不會發生改變,調控舉措不是裝裝樣子的“花拳繡腿”。
文章稱,政策“說話”對引導和穩定房價預期起著關鍵作用,把一二三線城市中房價上漲的躁動打回原形,讓有些地方寄予房價“再飛一會兒”的希望迅速冰凍。
“不立不破,在房地產長效機制尚在研究、還未完全建立之際,在房地產調控正在逐步由以行政措施為主向綜合施策轉變的關鍵期,不會允許任何放松原已建立的調控政策體系、任由房價上漲的做法。”
在一線城市已經這般光景,那些靠棚改貨幣化補償催熱的三四五線城市感到的是深深的寒意。
地方官約談降價房企
最近,就連官媒的自媒體俠客島都在討論房子到底能不能降價的問題,也提到了幾個案例,安徽合肥院子,降價6000元,結果房產局長親自調研后,不久房價就漲回去了。同時安徽碭山某樓盤也發生了降價未遂事件,被當地政府約談,然后停辦相關樓盤預售許可證,同時對4家合作銀行予以處罰。
從俠客島的文章中我們看到,有地產企業人士表態,前兩年高價拿地的項目,現在限地價、限房價,還有各種限制政策;加上水泥、河砂、鋼筋等建材漲價,人工費上升,形勢好的時候就是不讓漲價。
形勢壞了,又不讓降價,“拿地不得不謹慎。”而拿地謹慎,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流拍,這讓土地財政已經捉襟見肘,所以充分理解當地政府對于房地產的迫切心情,他們是真心希望房價能重新漲起來的,這樣財政才有錢,很多事情才好干。
經濟日報連續發聲釋放信號
01房地產市場并未出現趨勢性轉向
11月8日經濟日報刊文《房地產市場并未出現趨勢性轉向》,援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指出,雖然受限于政策、資金、市場因素,近期房企拿地更加謹慎,土地流拍數量有所增加,但房地產市場依然處于合理運行區間,并未出現趨勢性轉向。
現階段應密切關注市場動向,必須保持現有調控政策不動搖,防止再次走上過度依賴房地產拉動經濟的“老路”。根本解決房地產市場問題在于建立長效機制,但這恰恰需要短期政策創造條件、贏得時間。
02不希望房價過快上漲,也不希望過于冷清
11月6日,《經濟日報》刊發題為《房地產進入“寒冬”了嗎》的文章,一改之前官媒對房地產的高壓態度。文章中有一段表述耐人尋味:
房地產市場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對滿足居民住有所居,提高居住品質的需求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既不愿看到房價過快上漲,也不希望房地產市場過于冷清。
“不希望房價過快上漲,也不希望過于冷清。”這和7月份政治局會議上“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表述相比,口徑有所放松,又加上了“過快”二字。
03房價會否大跌?“大起”“大落”都要防范
《經濟日報》旗下的中國經濟網10月31日也發表過類似的言論。當時的文章標題是《房價會否大跌?專家:“大起”“大落”都要防范》。
文章援引專家的話重新解讀了7月31日政治局會議關于“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表述。稱把“過快”去掉表明了中央的決心,但從根本來說,完全杜絕房價上漲不可能。
文章稱:“房地產調控目的是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房價基本平穩。中國房價現在依然是高房價,目前是想辦法不要繼續攀升,但很難說高房價時代一去不復返。”
文章援引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的話稱,從政策的角度來說,希望房地產市場能夠保持穩定,避免大起大落。
于是很多人都在猜測了,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真的會出現,老百姓常說的那句話,國家不會讓房價跌?
央地多空較量剛剛開始
財經作家齊俊杰表示,這其實就是一場上面與地方的博弈,地方確實是想房價漲,要防止房價跌,而上面則從金融風險在考量,如果房價再漲,好處地方得到,風險全部甩給金融系統,無論是居民杠桿率,還是償債能力,已經瀕臨極限,居民債務比上可支配收入已經超過了100%,所以加杠桿顯然已經沒有空間了,必須控制房價再上漲。
既然上面態度如此堅決,地方也只好執行,但是跟上面防止大漲不同,地方在拼命的防止大跌,因為現在跌下去,后果就要地方承擔了,土地沒得賣了,收入就會銳減,地方債務壓力山大,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會影響社會穩定。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奇葩的現象,上面防大起,地方防大落,開發商和房地產市場加載中間,是最難受的。
如今銀行也不怎么給貸款了,開發商不降價,就沒法回款,資金就這么一點一點的消耗,實在是相當的心急,漲價,跌價都不行,市場預期混亂,購房人觀望情緒很重,沒辦法引導,所以只能坐吃等死。
現在這個局,該到了對決的時候。如何擺脫土地財政,又穩定地方政府財源、確保地方運轉、維持房地產市場穩定,還需要一場大變革。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