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為有效緩解住房供需矛盾以及為“高燒”樓市降溫,加大住宅用地的供應力度成為近來多地樓市調控政策的“座上賓”。
例如,為滿足居民剛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穩定市場預期,3月30日,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布《合肥市2021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市本級)》顯示,今年合肥市區住宅用地計劃供應660公頃,其中居住用地供應計劃為600公頃,占計劃總量的22.78%;租賃住房用地(單列)供應計劃為60公頃。
3月31日,北京市發布今年的集中供地計劃,以及首批30宗掛牌土地的詳細信息。首批掛牌的30宗土地,總用地面積約169萬平方米,建筑規模約345萬平方米,掛牌總價超1035.81億元。按照計劃,北京市還將于7月份左右、11月份左右發布第二批、第三批商品住宅用地出讓公告。
同日,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蘇州市2021年度國有建設用地和住宅用地供應計劃》顯示,蘇州市區(含吳江)2021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總量為2231.7公頃,其中住宅用地供應計劃為615.2公頃,占計劃總量的27.6%(其中租賃住房用地55.9公頃,商品房用地460.8公頃,其他用地98.5頃)。
談及增加住房用地供應規模對樓市降溫的意義,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供給與需求決定價格,樓市調控要穩定房價,就要同步從供給與需求兩端著手,促進供需平衡。雖能通過階段性抑制需求來引導房價,但需求往往不會消失而只是延后集中釋放,屆時可能造成房價的快速拉升。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貨幣政策與樓市調控的結合來限制投機性購房,突出房屋的居住屬性;另一方面,要積極增加土地供給,滿足合理的居住需求。只有供需兩端共同發力,才能促進樓市供需結構的持續改善。
據Wind數據整理,2017年以來,我國100大中城市供應土地規劃建筑面積逐年提升,對應到房價表現上,百城住宅價格指數同比漲幅顯著放緩,波動性也明顯減小。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首先,從總量上增加住宅用地供應進而增加新房市場供應量,旨在解決因供需不平衡帶來的房價上漲過快,以及引發的一系列市場不規范行為。
“近日,多地出臺調控政策,都在政策中明確提出增加年內土地市場供應量,此舉一方面緩解熱點城市土地市場供應不足的情況,減少因競價帶來的土地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為新房市場儲備供應量,預計明年起新增供應量開始逐漸入市,將有利于緩解新房市場供需矛盾,從而穩定價格,為樓市降溫。”潘浩說。
其次,集中供地政策的推出旨在“減少土地公開出讓過程中關聯信息不充分帶來的對市場預期的影響,糾正信息披露隨意性、碎片化、不確定等不規范問題,防止市場主體由于不掌握重要關聯信息帶來的競爭”,此舉重點在于穩定預期和減少競價帶來的市場熱度非理性上升,從而起到穩定地價和房價價格的作用。
那么,該如何讓土地供應政策更好地落實,以助樓市真正回歸理性?潘浩給出的答案是“需關注三大方面。”
他進一步解釋道:第一,土地供應量的調整可看成是市場調節長效機制的一種,其對土地市場的調節作用尚需時日來驗證,對于新房市場的影響更需較長期才能見效,因此需要對所在城市的土地和新房市場過熱問題的特征有清晰的認知,同時對于土地市場和新房市場之間的聯動關系有較好的把握,從而有的放矢的制定因城施策的政策。第二,土地市場供應結構的調整為調節市場熱度的重要方面,需重點把握和調整,將有利于幫助市場預期回歸理性。第三,政策執行力度和規范度是此輪政策落地的關鍵,如集中供地政策的核心在于解決“土地公開出讓過程中關聯信息不充分”的問題,相關部門能否有效落實,做到信息完全公開和平等,將直接影響政策落地的效果。
在董忠云看來,首先,應進一步規范和優化土地出讓制度和相關程序,加強對土地用途的監管。其次,要繼續落實“人地掛鉤”政策,各地方政府應對本地人口結構、人員流動情況加強監測與預測,結合人口與產業發展情況,合理制定并及時調整土地供應規劃,減少土地閑置和浪費,提高土地利用率。
(編輯 上官夢露)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