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資本基礎為未來發展騰出空間
2017年以來,全國銀行業資產擴張速度趨緩,銀行業務發展進入新常態。金融強監管持續,也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能力、資本補充能力等提出新挑戰。
在此背景下,“港漂”銀行紛紛開啟回歸A股模式。浙商銀行副行長、董事會秘書劉龍及相關部門負責人近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目前該行正積極推進A股IPO相關工作。劉龍說:“在本次A股IPO后,我行將進一步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夯實資本基礎,增強風險抵御能力,為未來幾年業務發展騰出空間。”
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浙商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跌至8.29%。為緩解資本壓力,浙商銀行在2017年3月宣布A股上市計劃。據中國證監會網站消息,浙商銀行于2017年11月2日報送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發行不超過44.9億股。浙商銀行表示,A股發行所募集的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充實本行核心一級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
主動降低規模增速
2015年起,浙商銀行各項業務指標快速增長。
劉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與其被動調整,不如主動轉型。對外部環境、監管形勢等,浙商銀行早就作出相應研判,2017年主動調整同業業務發展節奏,確立“整固規模、苦練內功、精益管理”的經營策略,加快結構調整,規范合規開展業務,主動服務實體經濟客戶,追求更有質量的增長。
劉龍介紹:“未來我們會秉承‘有多少資本,做多少業務’的原則,不斷夯實資本基礎。”一方面,在經營傳統業務基礎上主動擁抱金融科技、布局新業務,不斷拓展客戶渠道,提供給客戶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通過構建金融生態圈提高客戶粘性,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另一方面,加快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堅持以資產經營能力驅動負債經營,由資產持有型向資產管理型、交易型轉變,不斷創新優化更符合各類客戶需求產品體系,夯實客戶基礎,實現高質量發展。
另外,通過政策引導,持續優化信貸結構。浙商銀行著力引導新增授信投向,著力授信行業及客戶結構調整,著力有效授信需求持續跟蹤、介入,引導綠色信貸、普惠金融,把金融“活水”引向實體經濟,強化行業性風險和大額授信風險防范。
堅持全面風險管理理念
作為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隨著經濟周期、金融環境等發生新變化,商業銀行也迎來更多新挑戰。
劉龍表示,在正常市場環境下,有新企業產生、有企業退出,在這優勝劣汰或者吐故納新過程中,就會有風險產生。商業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特殊企業,及時對風險進行識別、防范、控制和化解處置,不斷地及時總結、調整政策、適應變化,最終實現經營良好發展。
浙商銀行一直堅持全面風險管理理念,以實施巴塞爾協議為主線,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豐富風險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風險管理系統和機制,著力系統性地提升風險管理水平。風險監控官派駐制度是浙商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突出特點,風險監控官由總行向各分行派出,兼任派駐分行副行長或行長助理,直接向總行負責,有力地維護風險理念統一和風險政策執行。
浙商銀行還通過及時預警,有力促進風險及時識別,為化解和處置贏得時間,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堅持“及時處置、有效處置、科學處置”原則,把損失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圍。
對于媒體報道的樂視、寶能等事件,劉龍等也一一作出回應:第一,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浙商銀行共與樂視網開展5筆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其中4筆業務已正常到期結清。截至目前,浙商銀行樂視網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余額為79,989萬元,已列入次級類,并計提相應撥備。此前,浙商銀行已對該筆業務開展全面風險核查,在核查中未發現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違法違規情況。“我行對于股票質押式回購,在項目評審過程中一共設計四十余條審查要點,樂視網相關業務的申報方案中,除其中六條有所突破,其它三十多項均符合要求,總體來看仍符合我行業務準入條件。”
第二,有消息稱浙商銀行此前設立的浙銀寶能基金,主要投資方向是“前海人壽老股受讓70億元和增資60億元,萬科A二級市場舉牌增持70億元”。對此,浙商銀行透露,其理財資金嚴格按照合同約定,投資認購華福證券資管計劃132.9億元作為優先方,僅用于鉅盛華整合收購非上市金融股權,不可用于股票二級市場投資,也不作為其他資管計劃劣后資金。
看好資管市場發展前景
近年來,浙商銀行在同業業務、投行業務方面表現不俗。談及近期四部門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對于浙商銀行相關業務帶來的影響,劉龍表示,《意見》充分平衡監管要求和市場實際,避免“下猛藥”導致新問題、新風險,更為資管業務發展留足空間,有利于資管業務在規范中發展。資管新規落地為資管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證,利好行業整體發展,但短期內,不排除業務較為激進的機構將面臨轉型陣痛。
首先,《意見》將過渡期延長一年半到2020年底,給機構留了較為充足時間。對過渡期結束后仍未到期的非標等存量資產也作出妥善安排,有利于市場穩定。
其次,新規拉齊資管業務監管標準。《意見》明確將按照產品類型而非機構類型統一標準規制,同類產品適用同一監管標準,減少監管真空,消除套利空間。只有對資管業務實行平等準入,促進資管產品獲得平等主體地位,才能從根源上消除多層嵌套的動機。以后大家都將在同一個標準和“起跑線”上做業務。
再者,保本理財和承諾收益的產品將消失,理財產品將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通過凈值化管理,人們都能清楚產品的風險大小,知道自己的收益空間,也將逐步建立“買者自負”投資理念。這一方面對銀行投資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信息披露更透明背景下,要求投資者改變過去的投資習慣。這對行業發展來說是積極和健康的,有利于市場及其參與者更加成熟。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