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宇舟
7月13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2017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報告期內,銀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理財產品增速高速放緩,秉承低風險配置思路,產品結構再優化。全年為投資者實現收益11854.5億元,首次突破萬億規模,收益增幅21.30%。理財產品在不斷滿足投資者投資需求、為投資者創造收益的同時,也通過合理配置各類資產直接或間接地將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財富規模大幅增長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我國GDP總量從2006年2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7年82.71萬億人民幣,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從5.4%提升至15%左右,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位。
據《中國私人銀行行業發展報告》統計,截至2016年末,中國大陸地區中產及以上人口占比明顯上升,高凈值家庭達210萬戶,千萬高凈值人群數量約134萬,億萬高凈值人群人數約8.9萬,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2016年末,中國家庭財富總值達23萬億美元,預計到今年末,私人財富總規模將達到40萬億美元。
根據有關研究數據顯示,在中國家庭的總資產中,房地產的占比長期徘徊在70%左右,比美國的兩倍還多。財富高度集中配置在流動性較差的房地產領域,增加了中國家庭財富的脆弱性。
“隨著國家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定位以及房地產稅立法節奏加快,中國家庭財富資產配置結構更為多元化,私募基金、保險、另類投資、金融衍生品等逐漸加入中國家庭財富配置籃子,結構性轉化將為財富管理市場帶來良性發展機遇”,潘光偉說。
資管新規帶來四方面挑戰
今年四月,資管新規發布。潘光偉認為,資管新規發布后,商業銀行財富管理進入了新的規范調整期,回歸了資管業務的本源,也面臨著一些轉型與挑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產品形態和產品體系將迎來轉變。目前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具有預期收益產品占據主流、產品同質化較強、負債端成本高企不下、剛性兌付造成風險與收益不對等的特點。資管新規在打破剛性兌付、產品和投資者分類、凈值化管理和價值計量等規定將打破現行的產品形態、產品體系和客戶分類,銀行財富管理產品體系將迎來較大轉型。尤其是當剛性兌付不再成為投資者考慮的關鍵因素時,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將被及時反映并彼此對應,財富管理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將聚焦財富增值管理。
第二,投資將趨于標準化。資管新規在公募產品投向、三單管理、禁止資金池業務等規定將推動理財產品呈現出“投資標準化”的趨勢,而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要同時符合“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記、獨立托管”等5個條件。對于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要求“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于封閉式資管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因此,傳統的超短期開放式財富管理產品則因很難做到開放日與非標資產終止日的對應,難以配置非標資產,期限錯配帶來的收益將難以賺取。
第三,銷售體系面臨轉型。資管新規將投資者劃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類,對合格投資者的準入標準予以明確,并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信息披露以及代銷機構資質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都將對銀行的銷售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第四,投研能力需進一步提高。近年來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發展較快,尤其是從2007年至2015年間,理財產品余額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0%,2016年以來,財富管理業務增速才開始放緩,呈現出更為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態勢。盡管理財規模高速增長,商業銀行在投資方面的主動管理能力卻沒有跟上,距離精細化、專業化還有一定差距,專業化、高素質的財富管理人才相對不足,更需要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造就一批精通國際業務規則、知曉客戶、熟悉境內外資產配置的精英型財富管理師隊伍。
21:15 | 創新消費場景與多元業態協同 滬市... |
19:59 | 5月6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科思... |
19:49 | 前4個月機構調研A股2534家公司:聚... |
19:48 | 音樂邂逅美酒 茅臺王子酒點燃貴陽... |
19:48 | 立夏:預備,接收夏日信號! |
19:43 | 首程控股攜多款前沿機器人產品亮相... |
19:27 | 藍佛安:各方應堅定落實10+3領導人... |
19:26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出席并主持... |
19:03 | 重慶信托:2024年信托業務實現凈利... |
19:02 | 微信“五一”數據報告:假期微信支... |
17:39 | 五糧液以“和美文化”再啟百年世博... |
17:34 | 2024年上市公司薪酬榜出爐 000415...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