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宇舟
7月13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2017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目前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具有預期收益產品占據主流、產品同質化較強、負債端成本高企不下、剛性兌付造成風險與收益不對等特點,資管新規后銀行財富管理產品體系將迎來較大轉型。
轉型陣痛
《報告》顯示,銀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理財產品增速放緩,產品秉承低風險配置思路,產品結構再優化。全年為投資者實現收益11854.5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規模,收益增幅21.30%。
而由于資管新規的發布,我國商業銀行資管業務面臨轉型。潘光偉認為,資管新規在打破剛性兌付、產品和投資者分類、凈值化管理和價值計量等方面將打破現行的產品形態、產品體系和客戶分類,銀行財富管理產品體系將迎來較大轉型。尤其是當剛性兌付不再成為投資者考慮的關鍵因素時,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將被及時反映,財富管理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將聚焦財富增值管理。
而對于資管新規后,商業銀行主要面臨的問題,建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經理李麗杰提出,如何承接原有保本型理財客戶是一個重要問題。她認為,市場對于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資管新規發布后建設銀行推出了一年期到三年期的產品,發現客戶的接受能力很低,對于一年期以上的產品,很多客戶不考慮。
農業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裁王飛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大部分客戶只能接受風險小,波動低的產品,高風險產品農行也在做,賣的并不好,“未來是客戶驅動型還是產品驅動型的體系還要繼續觀察,但是銀行資管差異化是肯定的,銀行普遍會以固收產品為主”。
《報告》認為,銀行理財作為我國資產管理業務的中流砥柱,是低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首選,發揮著普惠金融的作用,是實現居民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但是也意味著銀行理財作為規模最大的資管機構,其客群較為分散,以儲蓄型人群為主,這類群體對銀行自身品牌和信譽比較依賴,銀行理財出于各種原因無法真正擺脫剛性兌付。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也表達了對銀行理財客戶流失的擔憂。他認為80、90后是在線理財的主力軍,相較于銀行理財,在線理財或可實現更高收益、資金進出更加便捷,符合年輕一族的投資習慣,此外,中老年客戶接受度面臨不確定性,多數銀行理財客戶已經普遍習慣預期收益型產品,對于凈值型產品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和窗口期。
此外,由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客群專業投資能力和風險判斷能力較為欠缺,短期難以全面推廣凈值型產品,投資者教育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無法一蹴而就,且需要考慮快速轉型可能引發客戶大幅流失,并導致產品流動性風險以及加大市場波動的風險。
根據資管新規在加強公司治理與風險隔離的要求下,銀行將成立資管子公司進行專門運作資管產品,分離業務、隔離風險。對此,南京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助理張蘭表示,獨立子公司以后,最大的挑戰是和母行的分家,未來投資決策要和母行隔離,但本身又希望得到母行的渠道支持,此外,獨立之后流動性管理對于資管來說也是挑戰。
類貨基產品大行其道
多位資管負責人表示,未來產品體系中有很大一部分將是類貨幣基金產品,產品主要投資于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低風險、高流動性金融產品。
此類產品第一個特點是采取凈值化運作模式,符合資管新規的凈值化要求。實際運作來看,銀行基本做到每個工作日發布產品凈值或萬份收益、七日年化收益率等。此外,產品申購贖回靈活,交易時間申購贖回T+0。產品高流動性對于投資者來說很有吸引力。
目前來看,銀行類貨基產品收益要遠高于余額寶。《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目前銀行在售的類貨基產品的七日年化收益基本均在4.0%以上。
而余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為3.53%,萬份年化收益率為0.9475。尤其近四個月以來逐漸走低,在收益上已經被銀行理財產品遠遠甩開,不過由于銀行理財產品五萬元的門檻,仍把許多投資者擋在門外。
《報告》提出,銀行資管要重新部署產品體系,將凈值型產品作為產品轉型的長期目標,全面滿足凈值型產品轉型的新規要求、多元化資產配置的客戶需求和參與國際同業競爭的客觀需求。
同時,要研究發揮內部FOF模式在穩定凈值表現、專業化管理、雙重風險分散、多元化資產配置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平穩推動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此外,還要不斷優化產品轉型的配套措施,加快完善債券、非標、長期股權等資產的估值規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21:15 | 創新消費場景與多元業態協同 滬市... |
19:59 | 5月6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科思... |
19:49 | 前4個月機構調研A股2534家公司:聚... |
19:48 | 音樂邂逅美酒 茅臺王子酒點燃貴陽... |
19:48 | 立夏:預備,接收夏日信號! |
19:43 | 首程控股攜多款前沿機器人產品亮相... |
19:27 | 藍佛安:各方應堅定落實10+3領導人... |
19:26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出席并主持... |
19:03 | 重慶信托:2024年信托業務實現凈利... |
19:02 | 微信“五一”數據報告:假期微信支... |
17:39 | 五糧液以“和美文化”再啟百年世博... |
17:34 | 2024年上市公司薪酬榜出爐 000415...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