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中央數據交換平臺上線、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擴容……資管新規今年正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行業動作頻頻,銀行理財公司積極推進新年重點工作。
作為資管行業新兵,銀行理財公司面臨多道待解難題。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多家公司發現,在全面凈值化時代,銀行理財公司的制勝之道在于,完善投研體系,開發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加快渠道建設,做好投資者服務。
緊鑼密鼓部署新任務
2022年如何建立和完善市場化的投研體系,是銀行理財公司的頭等大事。
某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李偉透露,公司已在研究調整薪酬體系,向市場化資管機構看齊。中郵理財在2022年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年公司將完善投研運行機制,提升多維度研究能力,加強投資經理隊伍建設。
1月1日起,銀行理財產品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諸多銀行理財產品的估值方法將從攤余成本法切換至市值法,在特殊情形下,底層資產如何估值是行業關心的重點問題。
為解決這些疑難問題,某國有行理財公司計劃于今年成立估值委員會,定期評價估值政策和程序,以便在出現影響估值政策和程序有效性及適用性的情況下,及時修正估值方法。
渠道建設工作也在緊鑼密鼓部署中。中郵理財相關人士表示,2022年公司將與母行零售部門深度融合,同時積極拓展外部渠道。李偉稱,為繼續提高管理資產規模,公司日前已與多家中小銀行溝通代銷合作事宜。
多道待解難題
雖然藍圖繪就,但在全面凈值化的第一年,銀行理財行業有多道難題待解。
權益投研能力是投研體系建設的重點。業內人士介紹,由于銀行理財客戶的風險偏好較低,銀行理財產品體系以固收和“固收+”為主,該行業更擅長債券和非標資產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投研能力較弱。此外,部分銀行理財公司尚未建立FOF和MOM投資模式。
各家銀行理財公司還面臨規模增長的壓力,而規模是母行考核的重要指標。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2021年7月以來,多家銀行理財公司降低部分產品的管理費率和銷售服務費率,與其他銀行建立代銷合作關系,部分公司開通了直銷渠道。
與其他資管子行業相比,銀行理財行業具有從業機構、產品數量多,期限復雜等特點,這些都考驗公司的金融科技能力。銀行理財公司與銀行進行代銷合作時,經常面臨數據標準不統一、信息交互及時性差等問題,需要一一進行系統對接,成本很高。而1月上線運營的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平臺還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
由于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專業知識不足,投資者教育仍是“老大難”問題。李偉說,與基金行業不同,銀行理財產品多為按期發行,且凈值化歷程較短,這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很難進行業績“復盤”,向投資者訴說長期投資的魅力。
一位銀行理財經理表示,投資者因理財產品虧損而上門投訴的案例并不鮮見。此外,一些投資者依然懷有“剛兌信仰”,誤以為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銀行會“兜底”,這都需要行業花時間進行投資者教育。
發揮“獨門”優勢
業內人士認為,2022年銀行理財行業有望多點開花。
產品體系方面,預計“固收+”產品成為主流。興銀理財副總裁汪圣明表示,2022年公司“固收+”的種類將更加豐富,從原有的“+權益”,進一步延伸到“+商品、衍生品和另類資產”。
投資者教育方面,華夏理財投資研究部總經理助理鄧文碩表示,2022年華夏理財計劃向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經濟圈三個重點地區增派常駐人員,與當地分行客戶經理保持實時聯絡,講解產品運行邏輯,做好投資者服務工作。有銀行理財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2022年公司將嘗試通過漫畫、小視頻等形式,幫助理財客戶增加專業知識。
業內人士稱,雖然資管圈競爭激烈,但銀行理財有“獨門”優勢:一是可裝入非標資產,增厚投資收益;二是可借助母行,獲取優質資產;三是以追求絕對收益為主,投資者盈利概率大,可作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載體。
此外,銀行理財行業正迎來發展新契機。貝萊德建信理財日前獲批參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至此,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擴展至5家機構、5個地區。在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看來,養老理財有望成為資管新規全面落地后重點發展的理財產品。多家理財公司正為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做準備。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